恺凌保护协会编辑部
动物学人名结构整理
本文档主要由恺凌、月亮姐姐、Astrocytes、丘吉、时子延等编,由肺鱼、江辰恪等审核。本文档旨在
用较短的篇幅整理出动物中各种各样的人名结构(不能望文生义,所以出现在题目中连猜都猜不出来)。
X
各人名结构在文中尽量将中文翻译为氏结构而非全拼以方便记忆,并将英文附于其后以备不时之需。在
各词条后尽量附上常用教材出处,以备大家查阅。希望大家能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好好利用这篇文档。
由于编者能力有限,表述不当、错误或者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
无脊椎动物部分
1.劳氏管(Laurerscanal):吸虫纲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一种结构,一端与输卵管相接,一端
开口于体背,其功能有人认为是排出多余卵黄或精子,也有人认为它是退化的阴道,还有人
认为可能是交配器官。(《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110)
2.梅氏腺(Mehlisgland):吸虫纲和绦虫纲成卵腔附近有一群单细胞腺体,分泌物一部分
参与卵壳形成,另一部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110,P120)
3.鲍雅诺氏器(organofBojanus):即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对肾(kidney)。后肾管特化
形成的排泄器官。(《普通动物学》第三版P217)
4.凯伯尔氏器(Kebersorgan):即围心腔腺(cardiocoelomgland)。位于围心腔的前壁,
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含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
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P217)
5.马氏管(Malpigiantubules):螯肢亚门、多足亚门、六足亚门的排泄器官,由一系列盲管
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吸收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经肛门排出体外。
但需要注意的是,蛛形纲的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中肠后部伸出),而六足亚门与多足亚门
的马氏管来源于外胚层(后肠伸出),且六足亚门与多足亚门的马氏管可能不同源。(《普
通动物学》第四版P242,P246,P252,P257)
6.江氏器(Johnstonsorgan):存在于多种昆虫触角梗节内的听觉器官。(衡水自编《无脊
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7.杜氏腺(Dufoursgland):蚂蚁中的一种外分泌腺,是一种小腺体,开口于螯针基部靠近
毒腺出口处,它所分泌的化学信息物质至少与很多种蚂蚁的报警、招募和性吸引有关,这些
通讯功能显然是膜翅目昆虫(包括蜂类)得以生存和进化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蚁科。(《动
物行为学》第二版P386)
8.森氏细胞(Semperscell):昆虫小眼角膜下方的细胞,后来产生晶锥。
9.帖氏体(Tidmannsbody):棘皮动物中一种不规则腺体,位于水管系统的环水管上,可
生成变形吞噬细胞,4~5对。(《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289,P293)
10.波氏囊(Poliansvesciles):同样位于水管系统的环水管上,可调节棘皮动物中水管系内
的水压,1~5个。(《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289,P293)
11.居维尓氏器(Cuvierianorgan):海参泄殖腔附近的一种防御器官,为白色或淡红色的盲
管,开口于呼吸树的基部或者泄殖腔。受刺激时,居维尔氏器、呼吸树等器官可以从肛门射
出,抵抗和缠绕敌害。(《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300)
12.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lantern):棘皮动物门海胆纲的口腔内由骨板、齿及肌肉骨板
组成结构复杂的咀嚼器。(《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297)
13.斯特瓦德氏器(Stewaldsorgan):棘皮动物海星纲的内鳃。(衡水自编《无脊椎动物比
较解剖学》)
1
恺凌保护协会编辑部
脊索动物部分
1.居维叶氏管(ductusCuvier):文昌鱼的总主静脉(鲨鱼的总主静脉也是这个名字),为
一对横行的直管。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的血液汇流至此。(《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第二版P19,《普通动物学》第四版P317)
2.哈氏窝(Hatschekspit):文昌鱼口笠内背中央纵行沟的前端的一个窝状结构。免疫细胞
化学和电镜结构证明其与脊椎动物脑下垂体同源。哈氏窝上皮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素,具有原始激素调控功能。(《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第二版P20,《普通动物学》第四
版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