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安妮日记》阅读感悟.pdf
文件大小:137.89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3-11
总字数:约3.08千字
文档摘要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地

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

的“《安妮日记》阅读感悟”,以供大家参考!

《安妮日记》阅读感悟1

一点点翻开日记,最近一个星期里仿佛每天都在可爱活泼和智慧的安妮的陪伴下度

过。我仿佛成为了凯蒂,仔细聆听安妮内心的诉说。

每天都能看见最深刻最实的安妮,见证她的成长,仿佛我的有了一位愿意向我

吐诉心的朋友。我实在是为扮演了世界上唯一能够看到安妮纯洁美好的另一面的

人而感到十分开心和幸福。到今天日记戛然而止的时候我的心仿佛被巨大的天外陨

石撞上了一样,炽热而疼痛不止仿佛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那种痛楚实的有些不可

思议。我想,我的一生中大概也不会经历几次这样的失去所爱的感受吧,这么说也

许是有些夸张,但却是最能表达我实感受的话了。我想,一个人如果袒露心地

对待一个陌生人的话一定非常容易和快速成为朋友吧!就像安妮和凯蒂一样,穿越

时空与安妮日夜为伴,可以说是我应该珍惜的一段经历了。

作为比安妮大七八岁的成年人,我却时时刻刻被安妮的话语警醒我时刻为这个上世

纪的13岁小女孩而惊叹连连和自叹不如,我实在惊讶于这个小小的年龄的孩子十分

清醒和辨证的自我认知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还有超乎同龄人甚至

大部分成年人的睿智和宽容,以及理性和充满哲思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有

的合集,让我看到的绝对不是13岁小毛孩。而是文明世界的宝藏!

《安妮日记》阅读感悟2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载的,本书的主人公叫安妮,她是一个只有

十三岁的犹太人,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特别憎恨犹太人,虽然这些犹太人对德国

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1942年的时候,还是大规模的逮捕犹太人,安妮为了躲避

犹太人的绞杀,躲到了父亲小公司地下的库房,于是《安妮日记》就是记载了这个

秘密小屋里的故事。我想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肯定会令人感叹……

读完《安妮日记》,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伤感,在文章开始看的时候,只是感觉纳

粹的残暴,看到安妮一家在库房生活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怜悯,随着这个避难所人

数的增加,就会从心里感觉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白天不敢出门,有时候库房还没

有灯,男男女女在那样小的一个密闭空间,不仅生活不方便,而且他们所受的痛苦

和折磨可想而知,因为他们还得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只是为了活着。但是尽管如

此,安妮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每一次都能自我鼓励,振奋起来,这也是我读《安

妮日记》最敬佩的地方。

有人说《安妮日记》给人不一样的感触,是啊,在如今经济发达的社会,一个13岁

的孩童还什么都不懂,不仅有父母的疼爱,而且基本上要什么有什么,可是现在的

孩子还是不知道满足,跟安妮相比,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赶上了好时

代,因此我们就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优美的环境,

我们应该学会知足常乐,这就是我读《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安妮日记》阅读感悟3

在混乱中,有一个声音保留了下来——安妮。她讲述了她所经历的一切事情。

犹太人为国做了许多好事,却被一句谎话变成了“千古罪犯”。而命运却像开玩笑

似的,把安妮诞生在犹太人族里。安妮原本平淡的生活毁灭了。但是安妮爸爸好心

的同事帮他们安了家,于是安妮一家和范达恩一家“逃”到了“秘密后屋”躲避德

国军队的追击,经历了许多事情。在这些事中,安妮和双胞胎姐姐玛格特的感情好

了起来,且被嘲笑不懂事的安妮越来越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并且喜欢上了知

心人彼得。

他们8人生活了25个月左右。他们早上不能有动静,包括洗澡上则所;连晚上都不能

开灯。

但好运不长,安妮和其他7人因有人告密而被抓。1944年10月,安妮,玛格特和范

达恩太太被送往贝尔森集中营。而被留下来的弗兰克太太绝食死了。最后,俄军救

了弗兰克先生,使他活了下来,但玛格特和安妮——两位花季少女先后死于疾病。

那时的安妮还不到16岁。

安妮是多有个性的一个人啊!被祖国抛弃了,却仍然爱着荷兰,爱着祖国的语言;就

算到了秘密后屋,也把看书当成一种娱乐,一种放松身心的游戏;当别人再三嘲笑

她的不足时,她只是忍气吞声,尽量改正;她还把自己的感情和事情毫不留情的,

毫无虚假的写在了笔记本上。

“我希望即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安妮已完成了她的心愿。我认为《安妮日

记》会流传下去。而安妮也会留在我们心中。

《安妮日记》阅读感悟4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今天让

我们走进一本文学名著《安妮日记》。

一位犹太小女孩名叫安妮,她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