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年轻之时体验过种种人间疾苦。称帝后,自身的富一代心理,在宠子狂魔心态的叠加下,开始疯狂地向子侄辈倾斜各种资源,给予他们优渥的生活条件,赋予他们超脱法律的特权。在这些资源的加成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宗室队伍。
因史料记载不一,史学界对明末宗室人口的说法也不一,从十几万到百万,各种数据都有。清初史学家温睿临甚至认为明宗室规模“其后本支愈繁衍,遍天下几百万。”“几百万”显然是个夸大了的概数。洪武年间,宗室人数仅有58人;永乐年间,也不过只有127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达28840人。这三个数字是有据可查的,所以不管哪个版本予以确认的。
明末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在研究过明宗室资料后,得出宗室人口每三十年增长一倍的结论。以阿越推测,明末明宗室人口应当在20-30万间。这其中超生大队长庆成温穆王朱钟镒、庆成端顺王朱奇浈父子贡献良多,以至于逼得朝廷掀桌子更改游戏规则,通过限制宗室的妻妾人数,来控制宗室人口的增长速度。
庞大的宗室规模,不仅给明王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后世研究明宗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其特殊的取名规则,一不小心就会搞错人物关系,甚至出现串名。阿越在写明宗室系列文章时,也因此闹过笑话,比如《南渭王家族》一文中出现了“废朱徽煣,又立朱徽煣”。有文友也表示“猪太多了,分不清楚”,乃至阿越在文中特别作了说明,也依然会搞混。
老朱子嗣丰沛,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他生前显然对家族的兴盛有所预料,或者说是期待,故亲自出手给每个儿子都编排了一套二十个字的字辈,将它收入《皇明祖训》,并对第三个字做出了五行部首限定。当然这套取名制度不是一夕之间就成型的。
老朱第一次制定宗室取名规则,是在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此时南方各大势力已经被他荡平(西南地区除外),与元军的战斗也是一路高歌凯奏,正在筹备称帝的事宜。朱家由普通人家一跃成为天字第一号人家,子孙后代的名字自然需要文雅起来,而不能那么随意了。于是他给自己儿子定下了“用带木字旁的单名”这一取名规则,并给已经出生的七个儿子改名。
“丙寅,命世子及诸子名,祝告太庙曰: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渡江以来,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曰棣,曰橚,曰桢,曰榑,从孙一人曰炜,敢告知之。”(《明太祖实录》)
木代表生机,给儿子们取带木字边旁的单名,应当寄托老朱期望儿孙满堂,朱家绵延万代的美好愿景。毕竟在此之前,一场遭难,让凤阳朱家只剩下了他和侄子朱文正两个男丁。
至于说这次是给儿子们改名,也是有依据的。一则,古代的人名没有如当下这般,捆绑了诸多信息,遇事改名实属正常,连皇帝都不例外,比如宋朝的大多数皇帝都改过名。二来老朱家成员改名是有前科的,老朱自己就用过朱重八、朱兴宗、朱元璋三个名字,顺便给已经去世的三个哥哥也改成了兴字辈,大哥朱重四(一说朱重五)叫朱兴隆,二哥朱重六叫朱兴盛,三哥朱重七叫朱兴祖。同时这次被赐名为朱炜的侄孙,本名叫朱铁柱。且此时长子朱标业已13岁,在此之前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大名。
称帝之后不久,老朱又对孙辈的取名规则进行了更改。吴元年时,朱炜是他唯一的孙辈,所以老朱给孙辈制定的取名规则也是单名。称帝前共有七个儿子,可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进行第一次大分封时,子嗣规模已变为十人。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明宗室人口很快就会迎来大爆炸,老朱也怕一本《类篇》(宋代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本字典)都无法满足子孙后代的取名需求。于是在分封之前对宗室命名规则作部分了修改,儿子一辈的取名规则不变,继续使用带木字旁的单名,自孙辈起全部改成双字名。朱炜因此再次更名为朱守谦,成为明宗室中第一个双字名的成员。
可随着时间推移,子嗣们长大成人,孙辈也开始呱呱坠地。明太祖一生不仅见证了前五十二个孙子出生(最后一个为辽王朱植的次子朱贵烚),还与一二曾孙辈有过交集。眼见子孙蕃众,宗室队伍日渐庞大,为避免日后出现重名问题,老朱做出分房的决定,按房头分别给东宫及各藩王(靖江王虽然是郡王,但也属于藩王)拟定了二十字的字辈,并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通过《皇明祖训》将这一规则定为祖制。
各房字辈分别为:
东宫位下: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位下: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位下: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位下: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楚王位下: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位下: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潭王位下: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启处询从式尊闻汝贵中(以国除,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