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汉朝墓葬的规制.docx
文件大小:12.79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1.28千字
文档摘要

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国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历29帝,享国407年。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往往随葬品包括丰厚的金银器物。财帛动人心,故现代考古学界有汉墓十墓九空的说法,原因就是大部分汉墓因为丰厚的随葬品皆被历代盗墓者多次光顾。

我们在这里今天主要讲西汉的墓葬型制和规格。

一:土坑竖穴墓

土坑竖穴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直到现在还有部分地区土葬使用该葬制。

该葬制在西汉时期多用于有一定身份的人物墓葬。

帝后陵为亚字型,四条墓道。商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墓也属该葬制。例如殷墟侯家庄王陵区发掘的亚字墓仅墓室占地面积333平方米,秦始皇祖母墓也属于该葬制。

西汉帝陵使用黄肠题凑葬式为椁室,该葬式也会被皇帝用于赏赐。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释该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旧仪》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

长沙象鼻嘴一号墓长20米,宽18米,深7.9米。该汉墓使用黄肠题凑葬制,底部置木结构甬道,前室,后室,提凑,两层回廊,两层木椁,三层套棺。提凑由907根柏木垒成,每根宽20米厚0.3米长1.5米。外椁外回廊分12个外藏室,内椁内回廊分7个内藏室。?西汉燕王刘旦墓的黄肠题凑更是有15880根柏木垒成。

天子所用黄肠题凑为外椁三,内棺四。《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诸侯王两椁三棺,士大夫一椁两棺,士一椁一棺,民无椁。

帝陵陵园规制以汉高祖长陵为例。陵园有陵墙,长1000米宽900米,开四羡门,门通地宫之路称羡道,考古证明大型寝殿有六。帝陵制置卫。

另有殓服名玉衣,又成玉匣。分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续汉书》记载,皇帝用金缕玉衣,王后公主用银缕玉衣,长公主大贵族用铜缕玉衣,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发掘证明,西汉诸侯王也使用的是金缕玉衣。

中字型墓葬为诸侯王葬式,西汉燕王刘旦墓和长沙王墓是这类葬式的考古实证。

中字型汉墓多为两椁三椁但也有个例为两棺四椁。玉衣在亚字型墓里已经详细解释再次便不再赘叙。

甲字型墓葬为士大夫和公主墓,去年发掘的西汉霸陵陪葬墓就为该类葬式,张安世家族墓葬也为该葬式。

二:砖室墓(空心砖墓)

西汉该类墓葬集中于洛阳及其附近地区,存世量少规模小是该类西汉墓葬的特点。这时期砖室墓没有后世穹顶和券顶结构,小砖墓为无顶结构,较大的砖墓有平顶结构和两破顶式结构。

这类砖墓修筑精细,每块砖都有编号,以免搭建时发生错乱。空心砖一般为素面或者刻画几何条纹。

三:土洞墓

土洞墓为先挖有斜坡或台阶式墓道,然后在地下挖洞置棺,汉墓中此类墓葬极少,多为北方下层地主墓葬。?

土洞墓在汉代以后才普遍流行于下层阶级之间,时至今日北方大多地区土葬依然使用该葬式。

四:崖墓(凿山为穴)

该类墓葬多为诸侯王墓葬,例如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九龙山汉墓(西汉鲁王墓)。

该类墓葬依山为陵,以刘胜墓为例,墓室全长52米,最宽处38米,最高处七米。整个墓葬分为墓道,前堂,后室,车马房,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