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梦工厂年度巨作《功夫熊猫》在阿波这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带领下风靡全球。致使很多
地方刮起了一股“熊猫”狂潮。斯皮尔伯格的孩子们创造出了一个中西混血儿,浓郁的中国
气息夹杂着好莱坞式的动作场面,梦工厂可谓是向皮克斯、迪士尼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立
刻引爆了市场资本雄厚的暑期档。毋庸置疑,迪士尼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上,更加讲究影片的
内涵和质量,其作品往往能够打动人心。这次《功夫熊猫》在票房上战胜了《地球废品分装
员》,然而,奥斯卡选择的却是后者。也许学院还没有彻底被商业化。
艺术特点上来说,《功夫熊猫》符合好莱坞动画影片一贯特征,以夸张的动作表情,生
动可爱的人物形象,美轮美奂的场景,传奇色彩浓厚的故事背景吸引观众,《功夫熊猫》当
然也不例外。梦工厂的动画师们为阿波收集制作了千种以上的表情动作,可谓喜怒哀乐尽显,
懒惰、贪吃、多愁善感、坚强、敢爱敢恨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画风上,美国动画自从抛
弃了二维手绘进入三维动画世界那一刻,从最早的《玩具总动员》开始,一直都是属于引领
世界技术潮流的,技术的引领当然带来的是艺术的提升,美国动画片现在的艺术风格非常固
定,也非常实用,效果更是好得没的说。《功夫熊猫》在其中做到了一些改变,片首的一段
二维平面阿波梦境可谓是新鲜感十足,很有看美国漫画书的感觉。片中的人物动作,也就是
关键的打斗场面,也很到位,以至于很多人戏称《功夫熊猫》是美国版的“邵氏电影”。镜
头的拍摄和剪辑上,也体现了制作团队的功力,整个影片过程行云流水,动作华丽美观,镜
头组合合理,景别等细节处理的都很好,在单镜头时间越来越少的今天,《功夫熊猫》的制
作团队成员们也是大耍剪刀,创作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功夫场景。美国动画影片往往打的是
“形象牌”。美国动画中的人物性格永远是鲜明的,立场永远是坚定的。一个形象,一个故
事,一个传奇。根深蒂固的形象使得动画影片在商业市场的运作更是如鱼得水。近几年皮克
斯、梦工厂、迪士尼的动画影片都在追求着题材的创新和内容的变换,这种尝试也有很大的
收效,然而不断低龄化的制作使得动画影片失去了很大部分成年观众,成了暑假、圣诞节的
附属品。《功夫熊猫》艺术创作上另一大亮点就是它的音乐,片中大量充斥着中国风味的各
种曲目,也可谓是视听结合了。
创作风格上来讲,《功夫熊猫》最大的风格,也就是它的卖点——“中国风”。水墨画一
般的场景加上悦耳的东方音乐缔造出了一个迷幻的神奇异域世界。据报道,《功夫熊猫》的
导演曾为拍摄本片而学习中国文化长达七年之久,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影片中欣赏到
如此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的原因吧。但是,这部《功夫熊猫》还是披着一层华丽的东方外衣
下的西方价值观的直接产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算有七年的研究估计也只能粗通皮毛,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影片对白来看,很多话的确有中国“禅”的味道,但是,仔细
想想,却又是一股洋快餐味儿。《功夫熊猫》是一部武侠动画影片,中国的武侠可谓玲珑满
目,精彩纷呈,底蕴深厚。金庸老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阿波最后击败泰狼靠
的是雄厚的实力以及所谓宿命的安排,一举成为了举世无双的盖世大侠。然而,中国的武侠
作品中,百姓敬重,甚至热爱某位大侠不是因为他的武力有多深厚,而是折服于他高尚的道
德境界。正所谓“炼体易,修心难。”中国武侠文化的至高境界历来是崇高的精神境界,而
不单纯是一介武夫。其次就是所谓的英雄主义。中国武侠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天下,然而《功
夫熊猫》里的英雄主义却存在着“宿命论”的基础,这与《狮子王》等动画影片如出一辙,
却与中国武侠的精神相违背。除了这些,影片中还有很多西方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比如说阿
波的爸爸,做面馆总是想着一心要做大,甚至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剧中有一段情节就
是阿波的爸爸让他去比武大会卖面条,这与中国文化的“知足”精神又互相矛盾,反倒是资
本主义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直接体现。所以说,《功夫熊猫》打出的“中国风”牌,对于我们
中国人来说,只能说是一层好看的糖衣罢了。不过,不能否认它的确很成功,也算是宣扬我
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平台吧。
《功夫熊猫》真正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半小时的笑声,而应该是更深层次的思
考,多少年来,日本、美国拿着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大把赚取金元,三国题材游戏、西游记
题材动画片在日本风行,并且影响越发深远。我们是坐守金山却眼睁睁的看别人在挖我们老
祖宗的文化遗产。这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还是希望中国动画有一天能回到《大闹天宫》、
《阿凡提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开元盛世”,把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