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2单元 7. 散文诗二首 (3).ppt
文件大小:789 K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4.77千字
文档摘要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主题,从相关信息中概括归纳出要点。世界最初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一切都显得新鲜而神秘。孩子小小的心中,充满了对世界的美妙幻想。五彩缤纷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召唤他。孩子怎么能经得住这般诱惑呢?他多想和“云端的人”一起终日游戏,和“波浪上的人”一起到远方去旅行。但是,他又为什么不去呢?诗人笔锋一转,纵然大千世界是那么迷人、有趣,可是孩子明白,在母亲的臂弯里,在母爱的小小宇宙里,不是更有无限的自由,有做不完的游戏吗?诗人把孩子眼中的世界写得那样有趣,是为了衬托母爱世界的无比欢乐。诗的结尾说的“地方”是母子情感紧密相连的心灵之地。这种情感只有母子才能体会到。12.(赏析词句)诗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一连用了三个“进”,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连用三个“进”,表现了孩子与母亲欢乐的游戏场景。孩子完全沉浸在母爱的世界里,衬托出母爱世界的无比欢乐。【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诗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一连用了三个“进”,表现了母子欢乐的游戏场景。诗人饱蘸浓墨渲染母爱和家庭的欢乐;句子较短,节奏明快,是欢乐的调子,表现了母子游戏时的欢快。13.(探究表现手法)为了进一步理解此诗,小明对比了《云与波》与《金色花》,发现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下手法。请帮他任选一种手法,结合内容写出对比结果。A.想象B.比喻C.衬托示例一:A.想象。《金色花》通过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观察母亲,悄悄陪伴母亲、依恋母亲的情景,表达了爱母之情和儿童的天真;《云与波》通过想象有人在云端做游戏和有人在波浪上旅行,但“我”都没有去,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示例二:B.比喻。《金色花》把自己比作“金色花”,表现了孩子的天真以及母爱的圣洁。《云与波》把自己比作云和波浪,把母亲比作月亮和岸,写出了孩子与母亲关系的亲密和不可分割。示例三:C.衬托。《金色花》极力写母亲对孩子的担心、关心和疼爱,衬托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悄悄陪伴母亲的童真和对母亲的依恋;《云与波》极力写在云端做游戏的好玩以及在波浪上旅行的有趣,但孩子却选择与母亲玩更好的游戏,衬托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深。*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GANSHOUMEIHAOZIRANPEIYANGYUWENSUYANG散文诗二首第7课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答案呈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52D基础题34B6综合性学习7D8B答案呈现习题链接910阅读题1311121.下列句子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藏在新叶里匿(ruò)笑。B.当你沐浴(yù)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C.我们园里最初开三帝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D.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jī)斜。????B【点拨】A项,“匿”应读“nì”;C项,“三帝莲”应为“三蒂莲”;D项,“攲”应读“qī”。2.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1)此时此刻,_________(彷徨徘徊徜徉)在这一望无际的花海中,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眼里心里只有这美丽的花景。徜徉【点拨】“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结合语境,选用“徜徉”。(2)盛夏时节,曲江池遗址公园里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秆,像一位____________(栩栩如生亭亭玉立惟妙惟肖)的少女眺望着远方。【点拨】“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结合语境,选用“亭亭玉立”。亭亭玉立3.下列句子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C.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D.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点拨】本题考查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D项正确的划分为“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D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从客观上讲,美育纳入中考,有着明显的倒逼作用。②在美育纳入中考之前,在多方原因影响下,使学校、家长、学生大都只注重语、数、英等课程的学习。③长期以来,美育课程常常被边缘化,_______课时少,________常常被语、数、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