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美学23/
2005
谢灵运诗歌向书面化转变的表现及原因探究
文/李月
摘要:谢灵运诗歌向书面化转变的表现及原因探究从钟嵘将谢诗评为“繁富”“巧似”等基本观点入手,结合沃尔特·翁口语
文化与书面文化相关理论,探讨谢灵运诗歌书面化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其背后形成的原因。谢诗书面化语言特点集中反映在
山水诗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空间描写的细化,二为时间描写的具象化。谢诗书面化转变原因有三,分别是:“以赋体
施之”的写作手法、佛教“即色游玄”的思想观照以及脱化于玄言诗尾的悟理模式。既往研究容易忽视佛教“即色游玄”这一
重要因素,“即色”是指谢灵运对色相世界做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复现,在谢氏看来这是可以达到“游玄”真谛的阶梯和法门。因
为需要还原色相世界(即色)所以极力描写物色山水,这又在客观上增强了谢诗书面化的效果。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书面化转变
现存谢灵运106首诗歌当中,有19首为乐府诗,这些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谓的“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
[2]564[3]
乐歌均保留乐府演唱的痕迹,体现出口语特征。此外,60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而谢灵运“寓目辙书”
余首的山水诗是谢诗的主流和大宗。谢灵运山水诗注重描的创作方式以及“曲写毫芥”[2]564的描写特征,恰好可以
写,善于体物,体现出鲜明的书面化的特征。刘宋以后的印证刘宋以后文学描写特征大力发展这一书面化转变的总
文学继承前代抒情传统,并努力拓展描写这一新方向。事体趋势。本文对谢诗书面化表现形式的论证主要有两点:
实上,对描写的关注和重视,体现的是对诗歌书面化特征一为细化行旅空间,二为将时间描写具象化并具动态感。
的开拓和发掘。谢诗着力精雕细刻山水风景,并且呈现出(一)对“道路阻且长”套语的突破:行旅空间描写
陌生化效果,这都是书面化的典型表现,如学者所论“(刘的细化
宋诗歌发展)基本的趋势,是逐渐脱离乐府民歌的传统……[4]538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出自《古诗十九首》,
也逐渐脱离音乐和歌唱,而愈益书面化,诗歌因此从歌唱此后曹植、张华、陆机和陶渊明等诗人传承和延续“道路
的文学发展为阅读的文学。谢灵运正代表着这样一股潮阻且长”的写作模板,并在其基础上做细微改动。传世文
流”[1]。献之外,汉代《费凤别碑》也在使用“道路阻且长”的套
既往研究有王澧华《论谢灵运“巧似”与“繁富”的语模式描写行旅空间:
创作特征》、姜剑云《“巧似”抑或“自然”?——谢灵运山[4]538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诗十九首》
水诗艺术特征辨说》等,这些研究将谢诗繁富的特点归结道阻而且长,起坐泪如雨。[5]——汉《费凤别碑》
于其艺术表现形式,但鲜有观察到诗歌日趋精密繁富背后[6]19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曹植《送应氏》
书面化转变的深层原因。可以说,既往研究一定程度上是悬邈极修途,山川阻且深。[7]——张华《情诗》
在钟嵘将谢诗评为“繁富”的既定框架之下做循环阐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