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小说《活着》
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活着》读后感400字”,下面
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活着》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
暑假里,我读了《活着》这本书,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正如作者所说:“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
位老黑奴经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
一句抱怨的话……我想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在这部作品中,贵因为好赌,输光了家产,却侥幸逃脱土改枪毙地主一难;老医
生被打成了反革命,结果医院没人会治疗;春生参加了革命,最后却被右派分子害
死……冥冥当中,这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正如中国的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
到好处。将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也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余华给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苦难找到了的缓解之路——忍耐!这就使得这部作品的叙
述都因这种宽阔的忍耐而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
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苦难中磨
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含着一切。不论多大的苦难降临,福贵都把它化解在无
边的忍耐中,最终达到与孤单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忍耐”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里
说“爱是恒久忍耐”,也就是说,恒久的忍耐可产生爱。福贵就是这样的,他无法
改变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于是用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用自己
特有的幽默、乐观战胜岁月,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然而苦难真的能像余华所
写的那样,消失于幽默与乐观之中吗?我想,这也未必能够……
苦难作为一种遭遇,可以很快过去并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对于福贵来说,苦
难已经贯穿在了他的整个人生中,成为了他基本的存在状况,除非他死才能消失,
但死亡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呢?
正如书后所说:“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
和泥土。”
《活着》读后感400字(精选篇2)
我从来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但读完《活着》,我还是感觉到一种难
言的苦闷和震撼。
有人说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也许正因为此,我格外不喜欢看悲剧。从情节
的角度来讲,《活着》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主人公福贵青年时嗜赌成性,终
于输光家业,父亲因此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为母前去求医,
却在半途上被_抓了壮丁。两年后几经波折回到家的他,发现母亲早已离世,女儿
凤霞也因病成了聋哑人。此后,厄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县长的老婆难产
需要输血,结果儿子有庆被抽血过量而死,后来发现县长竟然是曾经的战友春生,
春生在轰轰烈烈的_中遭受迫害,最终悬梁自尽;凤霞终于找到良人──二喜,可不
久就死于产后大出血;有庆和凤霞走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
次建筑事故惨死,留下儿子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然而几年后,苦根也因吃豆子撑
死了,剩下孤苦伶仃的福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作伴……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一度对余华十分痛恨,也许作家都是冷血的,就像余华用他平
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叙述着残酷一样,一次又一次将我对可能存在的美好幻想彻底
打破。也许,正是要不断见证离别,见证死亡,见证各种苦难,才能看到生命的厚
重和沉痛,才能体会平静背后的苍凉,才能思索活着的意义。
想一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起伏,才能真正做到往事如烟,去留无意?究竟
要看过多少离合,才能真正做到云淡风轻,波澜不惊?究竟要承受多少不幸,才能
真正炼就一颗强大的心脏,在若干年后,上扬嘴角,将曾经的伤痛娓娓道来,说一
声现世安好?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为名?为利?为情?为义?命运对福贵也许特别眷恋,也许特别
残酷,岁月带走了他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只有他活了下来。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文章最后,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福贵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在空旷
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那一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们一定无话可说,仿佛人生天
地间,忽如远行客,一切都毫无意义。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曾经我们苦
苦追求的忽然显得极其可笑。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
何事物活着。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恩恩怨怨,终不过雁过无痕,水过无声。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小说中凤霞的死最让我心痛,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