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docx
文件大小:19.5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4.49千字
文档摘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教材作为助推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辅助工具,坚持因材施教,是教学创新的突破口。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以“日积月累”版块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背后的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阐释

(一)必要性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将文化自信置于素养首位,体现了语文课程育人定位的转型,更加突出学科的人文属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语言规律与文化内涵,促使学生通过日常的语文学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结构上增加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强调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撑点。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发生转变,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教材的运用更加灵活,赋予教学设计与实施更多可能性,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是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重要内容,在编排上体现出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是拓展学生认知边界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方法上既要突出版块特点,又要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取向,构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模式。

语言运用策略。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应突出工具属性,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日积月累”版块从语用规律出发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完成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考其应用场景,学会创造迁移。教师要根据“日积月累”的不同内容特征,选择相契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古诗词类的积累内容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即围绕主题构建情境,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的同时描述感想。

游戏化策略。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吸引力,游戏无疑是一个优质的媒介。教师将适当的游戏元素融入“日积月累”版块,如成语接龙、情境演绎、知识抢答等,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积累。

二、以“日积月累”版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一)注重内容整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触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随意的知识堆砌,而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有机融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材内容的整合,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捕捉融合触点。

以主题推动纵向拓展,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突出了主题的统领作用,以主题作为整合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将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结构化的体系,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清晰、鲜活、立体,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日积月累”版块内容涉及古诗词、成语、谚语、俗语、名人名言、中华文化知识等多个维度。教师应改变以孤立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识记方式,从主题出发完成对“日积月累”版块的整理,引导学生以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为载体,深度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针对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主题“日积月累”版块,设置“诵读经典古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主题。教师将教材中“日积月累”版块中所有的古诗词总结生成一体化的教学内容,采取多轮阅读的课堂组织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诵读、对比、鉴赏等活动。通过对不同类型、主题、风格古诗词的系统整合,为学生提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韵律的载体,让学生不仅仅是完成古诗词内容的强化记忆,更重要的是发现古诗词言简而意深的特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针对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日积月累”版块,设置“情景运用,读写共生”主题活动。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与积累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引导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具体学习活动包括如下三个环节:第一,诵读与释义。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并借助所学语言知识,通过查阅、交流等方法理清其含义。第二,鉴赏与探究。追本溯源,探寻诗句的出处,并从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等角度欣赏内容。第三,迁移与创造。根据诗句的表征含义及其出处,探究其引申意义,并分析使用语境,完成情景运用训练。

以资源推动横向联结,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单纯依靠教材中有限的资源难以深刻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义教材的教学功能。教师可以教材为原点,开发与利用各种课外资源,采取“1+X”的教材运用模式,重塑“日积月累”的素材结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