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萧红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其文学
创作发生于中国社会思潮激荡变动的年代,文学作品带有浓烈的时代
印记。其小说被传播至日本、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国内外对其作
品的接受呈现出时代性和区域性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萧红小说在
海外的传播已近百年;从空间维度来说,萧红小说的跨区域旅行范围
已是全球过半。但它何以开启跨国之旅、在传播过程中又呈现出哪些
特点、存在哪些困境,似是前人较少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文
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萧红小说为切入点,梳理传
播历程、归纳其传播特点,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对比分析
中外读者接受差异及成因,从而形成对萧红小说跨文化传播与接受情
况的全面把握。
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从传播内容、传
播主体、传播形式三个维度归纳不同时期萧红小说的海外传播特点。
第二章结合葛浩文和平石淑子的萧红研究成果,将其接受观点与国内
主流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外接受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霍夫
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分析造成差异之原因。第三章就前文研究结果,
探讨萧红小说在海外传播时面临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
决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萧红;跨文化传播与接受;葛浩文;平石淑子
目录
绪论1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1
(一)研究意义1
(二)研究目的2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3
(一)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研究3
(二)国内外关于萧红及其作品的研究5
(三)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研究7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0
(一)研究思路10
(二)研究方法11
(三)可行性分析11
第一章萧红小说的海外传播历程13
第一节初始传播阶段:20世纪30至60年代13
一、传播内容:聚焦底层民众,批判社会不公13
二、传播主体:国际无产阶级文艺团体14
三、传播形式:海外人士的译介15
第二节研究推动阶段:20世纪70至90年代15
一、传播内容:聚焦女性议题,关注个体状态15
二、传播主体:官方机构与权威学者16
三、传播形式:汉学家的系统推介17
第三节深化影响阶段:21世纪至今18
一、传播内容:聚焦文化互动,重视新旧融合18
二、传播主体:国内外文艺群体19
三、传播形式:影视化的改编与推广20
第二章萧红小说的中外接受差异22
第一节中美读者对萧红小说的接受差异22
一、对《生死场》主题的接受差异23
二、对《呼兰河传》文化风貌的感知差异24
三、对《马伯乐》文学价值的评判差异25
第二节中日读者对萧红小说的接受差异27
一、对《生死场》女性形象的接受差异27
二、对《呼兰河传》思想价值的解读差异28
三、对《马伯乐》主题的接受差异29
第三节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接受差异的文化成因30
一、对权力距离的态度31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32
三、男性化与女性化34
第三章萧红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困境及应对措施39
第一节萧红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困境39
一、传播主体的局限性39
二、传播形式的单调性39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接受障碍40
第二节萧红小说的跨文化传播策略40
一、加强文化研究与交流40
二、拓展多元化的传播主体41
三、应用现代化手段创新传播形式41
结语43
参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