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国殇》说课稿4长春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国殇》设计思路围绕九年级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展开,结合长春版教材,以“感悟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分析诗词意象、品味语言艺术、探究历史背景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提升审美鉴赏素养;通过分析诗词语言,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辨识常见的文言字词,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古诗词的阅读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深入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语言艺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有待加强,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来培养。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需要进一步激发。通过对《国殇》这样的爱国主义诗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
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长春版九年级语文教材配套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历史图片。
4.教学手段:PPT课件、板书设计、课堂讨论、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师播放《国殇》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提问:同学们,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作?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屈原及其创作背景,引出《国殇》这首诗。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如“战马嘶鸣”、“战鼓擂响”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诗歌所反映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如诗歌意象解释、诗句翻译、诗歌情感分析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民族精神?
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这首诗中,你认为哪句诗最能体现作者的爱国情怀?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爱国情怀?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介绍爱国主义相关人物和事件,如岳飞、林则徐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爱国主义故事,教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国殇》这首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国殇》这首诗,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时间:共计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楚辞》中的其他爱国诗篇,如《离骚》、《九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研究屈原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政治理念、文学创作以及最终的悲剧命运。
-探索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冲突和民族矛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殇》的创作背景。
-阅读与《国殇》相关的历史记载,如《史记》中对屈原的记载,以及后世对屈原的评价。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楚辞》选段,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屈原的诗作,以增强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如屈原的故乡、楚国古战场等,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引导学生参与戏剧表演,将《国殇》改编成短剧或朗诵会,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设立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屈原作品的心得体会,促进交流与思考。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个人理解,对《国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深入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屈原、楚王或其他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感知力和角色扮演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