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宝洁在中国的20年.pdf
文件大小:556.21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2-15
总字数:约8.31千字
文档摘要

宝洁在中国的20年

(2009-05-0611:45:42)

转载▼

标签:分类:专业-市场研究

宝洁

海飞丝

玉兰油

汰渍

熊青云

中国

杂谈

做为市场研究行业的南派代表/开山鼻祖。有必要了解。

宝洁在日化用品的地位,好比在现代足球领域,现代足球发源地的英国,职业化程度最

高的英国。

1988年10月的一天,一些日化品经销商守在广州肥皂厂的门口,他们提着麻袋,里面装

满一叠叠崭新的十元钞票。他们来买海飞丝—这种每瓶要卖将近20块钱的洗发水。

这让马福祥—这位50多岁的老国营肥皂厂厂长感到,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来临了。就在几

天前,第一批海飞丝才被装进纸箱搬上了平板三轮车,广州越秀闹市区的一条小巷中,肥皂

厂职工的自行车堵住了路,三轮车刚好勉强能通过,巷子外边,停靠在路旁的卡车正在等候。

海飞丝的成功似乎就是来得这么容易。这种产品和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极度不符,

可是当每个城市、每个村镇的每家店铺的显眼位置都挂起长长的海飞丝小包洗发水时,“世

界一流产品,美化您的生活”家喻户晓,事情就那么神秘地发生了。

宝洁要感谢吴凯(BerenikeUllmann),这位公司派往中国的第一名员工在1986年夏天

结束后给辛辛那提总部带回了一个不那么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消费者从洗衣服上找不到乐

趣,尽管他们对使用汰渍的感觉良好。洗衣粉是宝洁利润最丰厚的产品,宝洁最初希望能利

用它来打开中国市场,正如在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它令衣物洁白、色彩光鲜,具有强

效的洗净力,可是这一切对中国人来说都不具有吸引力。

在那个时代,人们开始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他们愿意承担不菲的价格“从头开始”。

从今天来看,宝洁十分幸运地在那个历史时刻选择了洗发水来开始在中国的事业,而不是像

联合利华那样极力推荐力士香皂。于是类似这样的故事成为许多人的记忆:“我记得我家的

第一瓶海飞丝是我大姨从北京带回来的,那时候可真是当作奢侈品来用的。每次洗完头都把

它的盖子盖好,放在我家组合家具的橱窗里。当时商场里卖28块钱一瓶,而我妈的月工资

是128块钱。我们全家都觉得用海飞丝洗头的感觉不一样,甚至在年幼的我的心里,这是件

无限光荣的事情,可以向同学们炫耀……”

1980年代,中国南部的经济特区开始活跃起来,但大多数地区还处在贫穷之中,人们用

外汇券可以在大城市的友谊商店里买到有限的外国商品,许多跨国公司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前

摇摆不定、战战兢兢,他们还抱着太多疑问,宝洁却决定大胆一试。

公司首先找到了BerenikeUllmann。1984年,这个出生于日内瓦的瑞士女孩即将在剑桥

大学汉语和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她看到宝洁欧洲公司在校园招聘信息栏里贴出的信息,要招

一位熟悉中文、能够经常出差的市场研究员。

她在50多个候选者中被公司选中,第二年,中文名为吴凯的她负责了宝洁在中国的第一

个任务—只身到北京和上海市场进行广告测试。据后来出任过宝洁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当

时就力推公司进入中国的爱德华·阿兹特(EdArtzt)先生回忆,为建立在中国的名声,每次以

宝洁字体结束的广告至少被播出了10亿次。

这很显然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数字,但广告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海飞丝上市以后,

吴凯在走访消费者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通过电视知道了海飞丝。她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1989年11月,我们开始进入农村调查,那时候基本每个村子会有一台电视机,晚上村里

所有的人聚在一起看电视,每个人都知道海飞丝。”

大多数中国人那时熟悉的是蜂花、海鸥、美加净等本土品牌,对国外的洗发水闻所未闻,

很多人会去国营商店用瓶子购买散装的洗发水。吴凯的市场研究还发现,男人几乎都是用香

皂或肥皂洗头发。大家对洗完头干涩的感觉表示了不满意,但是对柔顺、飘逸的头发毫无概

念,宝洁在这个市场可能将充满机会。

宝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广告买主,当它把完全不同以往、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情节

的海飞丝广告带入中国时,很多人都被其打动,跃跃欲试。后来,请来张德培代言的飘柔广

告更加深入人心。

但它渐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快速领悟了品牌的含义,后来它们开始变得难以对付。例

如十年后纳爱斯的电视广告就描述失业的母亲在街上找工作,小女孩用“一点点雕牌洗衣粉

就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强调“只用对的,不选贵的”的雕牌成为日后宝洁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之一,甚至迫使汰渍在中国市场降价并且重新定位。

宝洁开始意识到,高昂的价格会阻止中国人大量使用他们的产品,它开始尝试从菲律宾

和印度市场的竞争对手那里学到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