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文件大小:17.53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2-11
总字数:约3.91千字
文档摘要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课文。这两篇文章分别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村生活变迁和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这两篇课文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农村题材和地方文化相关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对农村生活变迁和地方文化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和人文美。

2.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农村变迁和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一些描写农村生活和地方文化的课文,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农村变迁和地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农村题材和地方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愿意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倾向于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习惯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在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时,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导致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有限。

(3)学生在评价农村变迁和地方文化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农村变迁和地方文化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与课文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文化变迁的理解。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农村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育软件进行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

3.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对农村生活有哪些了解?有没有去过农村,或者有没有听说过农村的故事?”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认知和感受。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正是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地方文化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篇课文,感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3.老师总结:“《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主要讲述了山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深情。”

4.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秦腔》,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5.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6.老师总结:“《秦腔》一文通过描绘秦腔这一地方戏曲,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对秦腔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全文侧重点突出

1.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3.老师总结:“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运用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这些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4.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秦腔》中的文化内涵,如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等,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魅力。

5.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6.老师总结:“在《秦腔》中,作者通过对秦腔的描述,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四、实际性教学内容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