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一般都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好的故事》是《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三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尝试用下列方法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能猜出大概意思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的词语;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样的?作者用了哪三个词语来形容它?;总——分——总;段落层次;1;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思考:;年味还没消散,作者却陷入了迷茫之中。;;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可以概括这一印象的词语。;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活动二、感受梦境;;;对比研读;;这画面与鲁迅家乡的景物何其相似,梦境源自现实,那些朦胧的画面就是作者曾经的美好记忆。作者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梦境是美好的,但作者心里明白它像倒影一样虚幻易碎,遥不可及。
;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5;“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结合全文以及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想一想:“好的故事”指什么?;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作“好的故事”?;本文中作者记叙了在一个昏沉的夜自己梦见的一个、、的故事。全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
的向往。;全班交流;主题思想
作者借用一次美好的梦境,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厌恶。;;《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野草》这本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穿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野草》艺术上的第三个特征,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悼杨铨》;1.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资料。
2.生活中你有什么好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吗?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