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6.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6.0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2-20
总字数:约2.64千字
文档摘要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

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谁能再来简练地说一说:,在“我小时候”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小时候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预设2:文中出现的第二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一天”,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猜想:有个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教师引导: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的描写?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天猜想:表里有生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划分结构段,梳理文脉,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为下节课感悟人物形象做铺垫。)

预设3:文中出现的第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过了许多天”,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不让动,“我”看到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动。

教师引导:你有过“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的经历吗?父亲打开怀表后,“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设计意图:很多人在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

预设4:文中出现的第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此后”,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的解说印证了“我”的猜想: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回答这个时间点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追问。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此后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问。)

教师引导:“过了许多天”和“此后”父亲多次打开怀表,通过“我”的观察和父亲的讲解,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两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可以划分为一部分内容。

预设5:文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后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不知说了多久才不说了。

教师引导: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2)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先在小组练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的段落较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步进行,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概括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借助板书这个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