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测——补全上下句。;应知应会——关于作家作品;;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一诵读,感受诗歌之韵律美;活动2:《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请和同桌一起朗读,共同圈出诗歌韵脚词,画出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参差错落之美。;①从“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里的韵脚有“哉”“天”
“然”“烟”“巅”“连”,押“an”韵,用这一韵脚营造出一种宏大、开阔的氛围。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韵脚为“标”“川”
“援”“盘”“叹”,押“an”“ao”韵,换韵起到了推进内容、强化情感的作用。
③“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韵脚“还”“攀”“间”
“山”“颜”,押“an”韵,通过韵脚的再次转换,渲染愁绪弥漫的氛围。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韵脚“尺”
“壁”“雷”“哉”,押“ei”“ai”韵,韵脚变化配合内容,使惊险的氛围更加强烈。
⑤“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韵脚“嵬”“开”“豺”
“蛇”“麻”“家”“嗟”,押“ai”“a”韵,韵脚转换推动诗歌情感从自然之险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小结:《蜀道难》的用韵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韵脚变化丰富且灵活,与诗歌内容、情感及节奏紧密配合,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提示:读准节奏有助于在朗诵时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而节奏的把握往往有两种方法:依据语义和音节。
注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活动3:四人一小组接龙诵读,4分钟后进行诵读比赛。
思考,这首诗采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才能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提示:
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语调: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情感,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活动1:和同桌一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每段段意。;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的第一段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蜀道来历;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①“但见”四句,通过悲凉的鸟声、荒凉的古木,传遍空寂山谷的悲戚的杜鹃声给畏途渲染了凄清的环境气氛。
②“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通过高耸连天的山,急流、瀑布的水声以及水流冲击山石滚落山谷发出的雷鸣般的巨响表现了畏途山高水险的特点,进而渲染了惊险的气氛。;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为什么一再强调“蜀道”难于上青天?请结合写作背景,和同桌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劝友人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诗中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从开辟道路之艰难,到跋涉攀登之艰难,再由剑阁地理形势???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全诗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此为线索来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