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李斯下令将医学、占卜、《诗》、《书》等书籍全部烧掉,而这些书在民间也不准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书这一举措,日发讨论、逃亡,但还是被抓。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那为何秦始皇要焚书坑儒?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混战,长期割据,这个特殊时期使各种文化思想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自然是好处多多的,使儒家、法家、道家等各种思想出现,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根源。但随着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思想的孤立性越来越强,各种争议和文化差异便逐渐出现了。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马就进行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能逐渐消除这种差异。但他发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货币的差异,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所以,如果不能解决思想差异,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统一。
而后,便有了焚书坑儒。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他的谋士陆贾劝刘邦多读《诗》《书》,但刘邦不屑。而陆贾执意劝说“得天下后需要治天下”。
刘邦开明,听了劝说,于是有了尊儒抑法的思想,但为了恢复国民元气,此时的主流思想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内部的斗争,汉武帝支持儒家一派。这个时期董仲舒便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莫大的发展。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呢?
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突出,“无为而治”已无法单纯解决问题;同时,“君权天授”符合当时大环境。
汉初的无为而治,确实让国库有钱了,国力也逐步超过周边氏族。但同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县制加分封制”,诸侯逐渐坐大,地方豪强也越发凸显,如果这时候继续无为而治,容易导致汉家不稳。
同时,汉武帝时期,需要大规模对外出征,这个时候从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目标才能使群臣团结,一致对外。
毕竟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王朝高度统一,才能国家强盛,一致对外。反观春秋战国、群雄割据就只能百姓蒙难。
所以,便有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弥漫的魏晋风烟,不断进化变异的儒学,可能连孔子自己都想不到儒学能玄学起来。
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儒学开始走向玄学?
主要是魏晋时代的混乱,让士大夫的境遇逐步跌落。普遍存在一种难以实现自我的压抑、自身价值难以体现与怀才不遇的苦闷,因而逐步脱离生活,走上玄学之路。
而此时,儒学的玄学化主要以道家的“虚无”为根本,再添上儒家的仁义为辅,大有重道轻儒的发展方向。
不过,社会仍需要用儒学去维系与巩固社会秩序,尽管玄学家打着道家的旗号,但也从来没有否定过儒家思想。亦儒亦玄、玄儒兼修的作法,既适应了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促使两大思想密切沟通,对儒玄两道都增添了新的活力。
到了南北时期,儒学发展表现为“儒道合一,儒佛交融”的大趋势。比如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其实都是儒生,但他们展露出来就跟道士一样。
这个就是当时“儒道合一”的一个表现,甚至有人在追求“三教合一”。
总而言之,这个时期儒学开始玄学化,也催生了“儒道合一”,甚至“三教合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朝当时态度是“利用与扶持儒家”。
后来,隋朝很快被唐朝取代,唐朝的文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整理,把过去除了《乐经》之外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通通做了完整的整理和注释。
隋唐是儒、释、道齐头并进的时代。那为何这时候的儒家文化陷入“僵化”呢?
其实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教育也随之没落,文化教育没落了,其内涵就很少被领悟。
其次,虽然唐朝非常重视儒家,但因为他们把儒家只用作“外用”来治国理政,忽视了“内圣”,也就是对于心性的涵养,于是儒家又成了僵化的产物。
再次,这个时间点,佛教更为盛行。从斥资巨大的龙门石窟,便可看出佛教之盛行。
此时,韩愈提出急需重构儒家道统、重振儒学思想,同时对佛教进行严厉的批判。
韩愈表示佛教能收服人心的原因在于讲究内在修养。因此他提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师说》就是韩愈所写的,中国古代第1篇论述教师的文章。这也是韩愈在这个时期对儒家的创新。
总而言之,韩愈为复兴儒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隋唐之后,儒、释、道三者相互依存。宋朝理学兴起,属于是此阶段的最大发展。
而其中,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前人的理论加以完善总结,完成了我国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理学体系。
学者如此评价朱熹:“朱子学的崛起,是中国古代儒学史乃至文化学史的跨时代里程碑”。
而明朝时期,儒学出现了进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