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
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面前的最后一座大山,是官场……光鲜亮丽的大唐盛世的表象下,隐藏着唐朝的腐败和衰败。;魏征;解题;文学常识;尊号,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如武则天的尊号有?圣母神圣?、?天后?、?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国号,即国家称号,中国古代国号就是一个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例如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帝号:清圣祖康熙皇帝
谥号:仁庙号:圣祖
尊号:无年号:康熙国号:清;;奏疏文体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如《谏太宗十思疏》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周公谏厉王止谤》
“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檄: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如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史称“诤臣”。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徵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唐朝(618年-907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此为第二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贞观初年,唐太宗:“主持编订一本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的书《群书治要》,我们要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
励精图治、朴素谨慎、为国为民;;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走进文本;求木之长;整体感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
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