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古往今来,读书人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按照古代“士农工商”排序,读书人也稳居于“四民”榜首。这说明在古代人的思维中,就已经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科技、人才兴国,其实也是基于知识就是力量。
在伟大先贤孔子诞生之前,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和资格读书。在孔子的倡导下,“私学”才蔚然成风,并且与贵族阶级的“官学”分庭抗礼。在“有教无类”育人观点的影响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读书热甚嚣尘上。
至此之后,可以读书的士人,不再仅限于锦衣玉食的贵族阶级。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子弟,也可以背上书包入学读书。虽然在孔子的私学教育观中,曾大力倡导“学而优则仕”。但如果从其打破只有贵族,才能书读的壁垒角度来看,也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
从此读书成为天下男儿的志向,“学而优则仕”也成为了他们的终极理想。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在原有“农工商”三民的基础上,将“士”归入“四民”之首。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代人,对读书人的重视与推崇。
《管子·小匡》中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民”就可以堪当国家柱石的人民,而“士”作为“石民”首位,更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从先秦时期开始读书人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职业。
笔者认为,纵观历史中的历朝历代,秦、汉、唐、宋四个伟大王朝中,唯一可称得上读书人乐土的就是宋代。为了鼓励宋代读书人积极入仕,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还亲自撰写过一首《励学篇》,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奉为经典。
宋朝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心目中,是一个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王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两宋王朝发展史中,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畸形或病态发展,一直都让很多后世人唏嘘不已。
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完全可以称得上,古代历史中经济发展最强盛的国家。但反观其政治与军事发展,却一直都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中。作为当时社会中国土面积最大,以及人口数量最多的封建王朝。却被金朝与蒙元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短时间内就灰飞烟灭。
在长达319年的国祚中,宋代创造了很多历史第一。并通过“重文抑武”方针,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果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相信宋朝也一定会“万邦来朝”。但历史没有如果也不可能假设,虽然宋朝已经灭亡,但关于它的传说却从未消失。
这个充满矛盾的封建王朝,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尤为孱弱,但却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创造出了令世界为之赞叹的伟大成就。同时,“重文抑武”虽然备受后世诟病,但却让宋代读书人活成了传奇,可以说宋代就是古代读书人的天堂。
一、宋代是读书人的天堂
1.宋代进士基数较大
宋朝教育体系几乎完全照搬唐代,兴起于隋朝发展于唐代的科举制,在宋朝时期依然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北宋政治稳定时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读书人。在宋代统治者的大力宣传下,宋代人将读书当成了职业。
据史料记载在长达319年间,两宋共出现过11.5万多名进士。如果按照这个进士基数计算,可以发现平均每年就有高达361名进士。相比较于唐元明清四朝而言,在将近9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史中,一共才产生了7万余名进士。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平均算下来,可以发现每年才仅有大约80名进士。
笔者认为,从这个数据分析来看,其实已经说明了宋代读书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中举人数也较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科举盛况,除了与宋代人口数量激增有关系,同时还与优越的读书氛围息息相关。
2.统治者倡导学风正浓
唐代文人、书法家颜真卿,曾创作过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不仅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唐朝时期的读书氛围。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也曾写过一篇《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都是在不断劝说世人,只有读书才是人生正途。而宋代统治者也曾为了劝导,宋朝学子用心读书而撰写《励学篇》。
(1)《励学篇》中的读书宣言
《励学篇》原文为:
笔者认为这首《励学篇》中,所描绘的千钟粟、黄金屋,以及颜如玉、车马簇,都是统治者为读书人画的一张大饼。要想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根源就在于“五经勤向窗前读”。实际上还是在反复强调,读书对于个人理想、志向的影响。
如果想要人前显贵,就得背后“遭罪”。对于读书人来说勤学苦读,或者在尚未进士及第之前,看起来确实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是“十年寒窗苦读日”,如果能换来“一朝金榜题名时”,那么就会拥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2)金榜题名时,鲤鱼跃龙门
虽然《励学篇》中所宣扬的价值观,在很多人眼中都俗不可耐,但是在宋朝读书人的心中,却是一生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因为一旦金榜题名之后,不仅个人可以鲤鱼跃龙门,而且还很可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笔者认为,宋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才是宋朝读书人幸福的根源。尤其是在“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