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言文阅读;CONTENTS;PARTONE;;;;安
【释义】“安”本义即“安全、安定”;“舒适、安稳”;可用于使动“使安”,“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安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顿、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
【释义】“被”即“被子”,也通“披”,披散;“覆盖”,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达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
【释义】“倍”的原义是“反”,通“背”,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反)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长)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愈加);本
【释义】“本”指草木的根,引申为“基础、本心”之义;又有“推究本源”的意思。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主线,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本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察);鄙
【释义】“鄙”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旳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
【释义】“兵”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跟兵器武器有关。引申为“侵略”“战略,战术”等。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另一方面伐交。(用兵方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
【释义】“病”原义为“重病”,引申为“缺陷”毛病”“困苦”“紧张、忧虑”。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陷)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紧张,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怪、羞辱);察
【释义】“察”本义为“观测、仔细观看”,引申为“看清晰”“理解、理解”,使事物变得“清晰、明白”。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测)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理解,弄清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晰)
6.人至察则无徒。(精明);专项训练;2.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的“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与“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中的“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右倍山陵,前左水泽;4.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的“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5.与“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的“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PARTTWO;;;;而
(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