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2
《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特色分析
摘要:《张猛龙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用笔方圆兼备,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方笔有斩戟之意,圆笔有阴阳交融之妙,变化丰富自然。在结构上则是以欹侧姿态为主,给人一种劲健挺拔的姿态,被认为是北魏碑刻的典型用笔与结体。清末之后至今,对《张猛龙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如李叔同、启功、于右任等,都从此碑汲取过养分,留下来许多此类风格创作的作品,在我们深入学习此碑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如果可以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此碑刻的艺术特色,在我们进行魏碑风格的书法创作时将如虎添翼。
关键词:《张猛龙碑》;艺术特色;风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twords 1
第一章辅车相依——《张猛龙碑》形式美探析 3
一.线条——寓圆于方 3
二.造型——奇劲之险 4
三.章法——不拘一格 5
第二章溯本求源—《张猛龙碑》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6
一.历史背景 6
二.时代精神 7
第三章千古流芳——《张猛龙碑》对后世之影响 8
一.奠定唐楷风格之基础 8
二.与清代碑学运动 9
三.临摹实践之我观 10
四.方圆兼备创作论 11
致谢 12
参考目录 12
一、辅车相依——《张猛龙碑》形式美探析
(一)线条——寓圆于方
图1 《张猛龙碑》局部 图2 《张猛龙碑》局部
书法线条应该具备什么元素?笔者认为有三点,即力度、厚度与节奏,如果要具体化概括这三种感觉,那就是线条的力量感、立体感与速度感。
“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1]学习书法的人大概都对这样一个故事不陌生,自古以来,追求线条的力量感是许多书家的追求,这座石刻就是这样一幅充满力量感的作品。《张猛龙碑》线条硬如山石,单个字体的长短点划,方圆点划纵横交错,整个碑阳文字如同激昂的交响乐章。点画如同诗歌的组合,棱角分明明,圆的婉转流畅,有强烈观感刺激。给人有一种至坚之美,目光放到这几列碑文(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碑方笔使用频率是很高的,特别是“白”的折笔处棱角分明,还有“人”的感官刺激,起笔到捺的收笔。“水”的右边笔划,“族”的两横,给人以强烈感官刺激,特立挺健的线段彰显着一种碑刻之气。方和圆交错使用,作品整体给人以感情跌宕之感,感官刺激强烈,再者碑中圆的因素还是有一点少,只是体现在了个别点画上,这很好地中和了过于强硬的气息,不会让作品整体气过于地单一。
与此同时,除了极强的力量感外,《张猛龙碑》线条亦具有立体感和速度感,立体感和节奏感使得气息更加的硬朗挺拔,因为斧凿刀锋的影响,且在书写习惯上又与隶书有一定相似之处,所以石上给我们的感觉是硬直的拙朴之意,如同一把利刃刺入碑刻,“不”字刊刻痕迹十分的显眼,笔划凿刻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再看到“心”字的三个点划,每个都不相同,但都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给人强烈的如山一般沉稳感与立体感,而第二列的“化”字,我们能够体会出笔画的挺健和力量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一般情况下,线条的立体感和硬朗挺拔的特性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即如果一根线条是立体的,那么其往往也是具有硬朗挺拔之气的。
《张猛龙碑》线条的内容就是如此丰富,透过刀锋亦可看到书家书丹时的恣肆和刚猛劲挺的追求。正如虔礼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2]
(二)造型——奇劲之险
所谓字的造型,就是点划的拼接,通过一种合理流畅的拼接组成字,再通过各个字完成章法的布局,结字是连接点画和章法的中间环节,研究结字从古到今从未停歇过,唐代有欧阳询、明代有李淳,都是对书法造型进行的探索与凝练。此碑在结字上也有着优秀作品的共同属性,如“太”(图3)的写法,当代有一位著名书家田英章先生,他的字被人称之为印刷体,那么印刷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印刷体的横画肯定不会有险绝之意,所以称不上为艺术,但是在我们书法艺术中的,横画是千变万化的角度变化的,不是死板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书写横画为印刷体样式的,左边一笔要更向左上方走,上方笔墨肯定要多于下方,右边一笔则是完全反过来的,上面笔墨少下面笔墨多,行笔结尾也是往右边走,
图3单字“太” 图4单字“始” 图5单字“载”
这样会使得整个单字旁边的空白和黑色线条分布的不均。另一个方面,从造型来看,这样的空间布局会使得整个目标的比例严重失调。如果想要转变这种不利的情形,我们在设计每一笔的时候就要刻意使其变成左边低,右边高的局面,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左下方的白和线条分量感,放大右下方的白和分量感,使得整个字形的整体达到相对平衡均匀的体态。张猛龙碑结体的恣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