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童年记忆的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进行思考,形成独立、多元的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他们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常识和基本阅读技巧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名著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阅读,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依赖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阅读《朝花夕拾》这样的经典名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对于作品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缺乏了解,难以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三是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文字的复杂性和长篇的篇幅而感到阅读压力。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朝花夕拾》的教材,以及相应的语文课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朝花夕拾》相关的鲁迅先生生平介绍、时代背景资料,以及反映作品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文本内容和多媒体资料。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和讨论环境。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南和背景资料,明确预习《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章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简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朝花夕拾》中的某一篇章,设计问题如“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写作技巧。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讨论情况,监控预习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自主阅读相关篇章,初步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成果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作品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迅先生的讲话视频,引出《朝花夕拾》的背景,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好奇心。
讲解知识点:讲解鲁迅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讲解的知识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写作技巧。
活动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作品。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写作手法,掌握人物描写技巧。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中某一篇章的读书笔记,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鲁迅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反馈,指出不足之处。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读书笔记,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