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研究
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来,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在课程标准内容中出现多次。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在课标规定的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大课程中都有相关表述。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落地的关键一环。
一、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提升迫切需要课程化
1.制定能体现整本书阅读价值的教学目标
整本书阅读具有单篇教学无可替代的阅读价值,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仍停留在读“一本书”,至于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具有何种阅读价值、教学价值及艺术形态,还缺少从语文研究学理上的廓清;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仍然难以超越单篇教学的惯习,较多集中于碎片化的分析。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整本书阅读内涵的泛化以及目标导向的模糊导致了整本书阅读与其他类型阅读(例如主题阅读、篇章阅读以及经典阅读等)的混杂,因而削弱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因此,须强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导向,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设计迫切需要课程化。如何从语文核心素养结构来制定整本书阅读学程中极具层级性的教学目标连续体,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2.整本书阅读的内容选择要体现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定性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语文课程规划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首先面对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作品内容容量大,组织结构复杂,连续性强,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另外,“整本书阅读在阅读基础、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感受、阅读评价等多个方面,都是很个性化的,而课堂时空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高度聚焦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是统一的,很难复制生活中的阅读”。既然整本书阅读不是复制生活中的阅读,而是高度体现着课堂教学时空规定性的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类型,那么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何种阅读内容进入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难题。以高中阶段《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为例,其中人物关系复杂,信息量大,文学艺术和思想价值丰富,对于这样一本文学巨著而言,教师就需要对“教什么”和“学什么”进行甄选,形成连续的或主题式的教学设计。在甄选的过程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已经建立起来的“优秀标准”,掌握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又要体现出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知识,以及关于语文对象的知识,如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等。再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将这本书作为一本红色经典,与学校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去体会这本书中提到的红军人物的精神品质。然而,语文作为语言文字使用的学科,一方面要关注内容,通过阅读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传承与弘扬革命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关注言语形式,也就是说这样一本举世公认的史诗般巨著,其立体叙述的叙事艺术、纪实文学作品新闻性的体现和写作方法,也是整本书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体现了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的要求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如何进行整体规划、任务驱动和过程管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较大,有的长篇著作甚至需要一个学期来阅读,而阅读的时间涵盖了课外时间、寒暑假时间以及课上的阅读时间。有研究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有59%的学生是在寒暑假进行整本书阅读;在校学习期间,自习课阅读占11.81%,平时做完作业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3.33%”。因此,整本书的阅读教学需要以学期安排为着眼点,整体安排教学时间。那么,帮助学生规划好课外阅读时间,设置有效的阅读任务,追踪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动态阅读成效,就需要以课程化的方式对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进行时间规划。
如何对整本书的阅读效果进行检验,需要科学地设计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目标、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等问题。下面以涉及整本书阅读考试的2022年上海市语文春季高考试卷为例做进一步分析。相关试题如下:
《乡土中国》一书中的《乡土本色》一节: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