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8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教学设计
【教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选择性阅读以及选择性阅读的几种方法。
2.品读名著内容,了解基础知识,析其中感情。
过程与方法
3.理清文章内容特色。
3.针对课文专题做选择性阅读,完成其中一个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4.通过阅读,体会文章流露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有选择性地阅读《经典常谈》,探究书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品内涵,针对课文专题做选择性阅读,深入探究书中蕴含文化信息。
【课时任务安排】
3课时——体现阅读过程的自主性和阅读指导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经典著作宛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些经典往往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让很多现代人望而却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应运而生,它宛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稳稳地横跨在经典与大众之间,为我们开启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大门。——导入语
一、自读制订计划,打卡阅读
要求:
1、对照目录,标出自己自己感兴趣的1-3个章节精读,其他可以略读。
2、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边读边圈点勾画:引导学生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3、边读边批注:批注就是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语或注释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二、初探:整体感知,分享初感
0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02主要内容——《经典常谈》就是朱自清给古书写的“说明书”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
03、章节概括
(1)《〈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2)《〈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4)《〈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5)《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7)《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8)《〈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