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
课题:《哈姆莱特》(节选)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哈姆莱特》(节选)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此单元聚焦“良知与悲悯”,通过对经典戏剧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性、社会与道德。《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以独特的戏剧冲突、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打开了了解西方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其对人性善恶、美丑的细致刻画,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世界文学经典的认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通过诵读、分析文本,体会莎士比亚戏剧丰富的语言特色,如精妙的比喻、巧妙的双关等,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剖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内心矛盾以及戏剧冲突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戏剧中精彩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塑造以及悲剧之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创意解读与再创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包容意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内心矛盾与行为动机,把握其复杂多面的人性;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深刻性;梳理戏剧冲突,明确其类型与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经典独白的深刻内涵,探究其背后所反映的复杂人性与哲学思考;探讨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或两者兼具,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维度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古希腊神话中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的故事。俄瑞斯忒斯的父亲阿伽门农在特洛伊战争后凯旋回国,却被妻子克莱泰涅斯特拉和她的情人埃癸斯托斯谋杀。俄瑞斯忒斯长大后,得知真相,毅然为父报仇,杀死了母亲和她的情人。讲完后,提问学生:“在这个复仇故事中,主人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抉择?”引导学生思考复仇主题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伦理等问题。
引出课题:接着,教师说:“在西方文学史上,也有一个经典的复仇故事,它就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批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雷特》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作者生平:介绍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涵盖历史剧、喜剧、悲剧等多种体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讲述他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出身,凭借自身才华和努力,在伦敦剧坛崭露头角的经历,强调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作品背景:介绍《哈姆雷特》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哈姆雷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旧有封建秩序的质疑和对新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戏剧常识补充:简要介绍戏剧的基本要素,如舞台说明、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戏剧冲突等,重点讲解独白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学生理解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中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以及其他重要段落,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的变化,感受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哈姆雷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
字词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字词问题进行集中解答,重点讲解以下词语:
实词:如“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觊觎”(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虔敬”(虔诚恭敬)、“延宕”(拖延)等。
虚词:如“诚然”(实在,固然)、“委实”(确实,实在)等。
成语:“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万恶不赦”(罪恶多端,不可饶恕)等。
内容概括: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提问:“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围绕哈姆雷特展开了哪些情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展现了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谋杀后的内心挣扎和思考,通过他的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揭示了他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心理,以及他为父报仇的决心和行动。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