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阅读感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探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艾青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阅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艾青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艾青诗歌的语言特色: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艾青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如他的诗歌中常用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把握艾青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如《北方》一诗中,通过描绘北方的荒凉和人民的苦难,传达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2.教学难点
-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艾青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太阳》中的“太阳”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这些象征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解读,帮助学生挖掘象征的内涵。
-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艾青的诗歌情感丰富,但往往内敛而不外露,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学生可能难以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爱意,需要教师通过情感渲染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艾青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诗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艾青的图片、诗歌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通过互动问答和即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艾青诗选》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艾青是谁吗?他的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
展示一些艾青的诗歌片段和创作背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艾青诗歌的魅力。
简短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艾青诗选》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艾青诗歌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过程:
讲解艾青诗歌的定义,包括其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语言特点。
详细介绍艾青的诗歌创作背景,如他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等。
3.《艾青诗选》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艾青诗歌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艾青的几首代表性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详细介绍每首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全面了解艾青诗歌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歌对实际生活和情感表达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艾青的诗歌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形式美。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艾青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诗歌的分析和个人的感悟。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