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艾青诗选》的选读与赏析。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诗歌鉴赏”板块紧密相连,学生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方法与本节课内容有直接关联。通过学习《艾青诗选》,学生将巩固和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拓展阅读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艾青诗选》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提升对诗歌艺术性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2.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引导学生理解艾青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增进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艾青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九年级上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我国现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文学名著有较高的兴趣,尤其对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感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善于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魅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阅读《艾青诗选》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艾青诗歌中的某些意象、象征和隐喻难以理解。此外,对于诗歌中的深层情感和思想,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感悟和体验。此外,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可能面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诗歌内容相结合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艾青诗歌的内涵。
2.设计“诗歌鉴赏会”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艾青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感。
4.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共鸣。
5.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间: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艾青诗歌朗诵录音,如《我爱这土地》,营造诗歌氛围。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意象?”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介绍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5分钟)
-艾青生平简介
-诗歌创作时期及特点
2.分析《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和象征(10分钟)
-土地的意象:代表祖国、民族
-油菜花、乌鸦等象征意义
3.鉴赏《我爱这土地》中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10分钟)
-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意象的运用
4.探讨诗歌情感表达(5分钟)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情感表达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我爱这土地》的诗歌鉴赏练习(5分钟)
2.教师选取学生作品进行点评(5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拓展。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2.创作诗歌:鼓励学生以“土地”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艾青诗歌的意象、象征、情感表达等。
2.拓展:介绍艾青的其他著名诗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艾青的诗歌创作。
教学过程设计完毕。
学生学习效果
一、知识掌握方面
1.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并理解艾青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土地、河流、太阳等,以及这些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艾青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3.学生能够描述艾青诗歌的语言风格,包括简洁、质朴、富有节奏感等特点。
4.学生能够理解艾青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对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