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为核心,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艾青的诗歌,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课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导入、阅读分析与讨论、总结与拓展。首先通过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艾青诗歌中的意象美、情感美和思想美;最后进行总结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深入阅读《艾青诗选》,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对现代诗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2.思想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理解艾青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核心思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艾青诗歌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感受艾青诗歌中的审美魅力,通过创作或改编诗歌,提升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的现代诗歌,了解基本的诗歌阅读和分析方法。
-学生对艾青的生平和诗歌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文学常识。
-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积累和句子理解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初步解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诗歌有较高的兴趣,愿意探索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小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对艾青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生可能在分析诗歌情感和主题时感到困难,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可能对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艾青诗选》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搜集艾青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资料,准备相关诗歌的朗读视频或音频。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及用于板书和展示诗歌内容的白板或黑板。
4.教室布置: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座位以便于小组讨论,确保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一段艾青诗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艾青诗歌的魅力。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接触过的现代诗歌,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诗歌的特点。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艾青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举例说明:选取《我爱这土地》等诗歌,分析其意象、象征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艾青诗歌的内涵。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艾青诗歌中的某个主题或意象,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讨论深入。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取一首艾青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指导:在学生解读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艾青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艾青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和主题。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创意。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艾青诗选》的学习后,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显著效果:
1.语言感知能力提升: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艾青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等,能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艾青诗歌的审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有了更细腻的体验。
3.文化理解加深:学生通过学习艾青的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艾青所代表的文学流派和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思想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艾青的诗歌过程中,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理解并感受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阅读方法掌握:学生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