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一、填空
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
书籍。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
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每根竹片叫“简”,我们
习惯上称为“竹简”。连接起来的竹片,就称为简册。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
麻绳和牛皮绳。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这
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2.古文经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
汲冢古书指晋武帝时在今河南省卫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其中有
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这两次发现都是战国简册。1972
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其中有《尉缭子》、《孙子兵
1996
法》、《孙膑兵法》等重要兵书。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了三国孙
吴竹木纪年简牍数万片,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
要的价值,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典文书方面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
《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这是迄今为止
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古书名。但
“坟典”一词却成为中国古籍的代称。
2.八索九丘:也是传说中的古书。据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
“八索”,“索”是“探索”的意思;记载九州地理的书叫“九丘”,“丘”
是聚集的意思,九州风气所聚,所以叫“九丘”。但详细情况如何,没有人能
说的清,因为从没有人见过。
3.四书五经:所谓“五经”,始于汉代。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
子,开始有五经的说法。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
《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
并入《春秋》,仍为五经。“四书”的说法比较晚。南宋时朱熹自注《论语》,
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分章断句,同时加以注释,再
加上《孟子》,合称《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初习儒学的入门读物,这才开始
有“四书”之称。正是从此以后,历代的读书与科举,都以四书为本,以朱熹
的注释为准。四书五经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和安身立
命的根基。
4.熹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指东汉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人用隶书写《尚
书》、《鲁诗》、《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
七经,刻成46块石碑,立于洛阳南郊(今属河南省偃师市)的太学前。
5.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指三国魏正始二年所刻的《尚书》、
《春秋》、《左传》等约二十七块石碑,立于洛阳南郊太学前,因经文用古文、
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成。
6.开成石经:指唐大和七年至开成二年所刻的“三礼”(《礼记》、《周礼》、
《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诗经》、
《尚书》、《周易》,合称为“九经”,后来又加上《孝经》、《论语》、
《尔雅》,合为“十二经”,立于国子监太学,是国内保存最早的石经,现仍
存于西安碑林。
7.广政石经:指五代时的后蜀孟昶曾命刻《孝经》、《论语》、《尔雅》、
《周易》、《诗经》、《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
等十种经书,因刻于广政元年,故称“广政石经”。
8.嘉祐石经:指北宋嘉祐年间,宋仁宗又命刻《周易》、《诗经》、《尚书》、
《周礼》、《礼记》、《左传》、《孝经》、《论语》、《孟子》等九种,称为
“嘉祐石经”。
9.乾隆石经: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文人蒋萌在西安看到“开成石经”众手杂书,
字体混乱,大不满意,便发誓以一体自书十三经,历时十二年方才完成,后献
给朝廷,以三年时间刻成,共计六十三万余字,刻石190块,名曰“乾隆石经”,
现仍完好保存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夹道之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经
书。
10《通志》:南宋史学家郑樵所著,是仿《史记》体例所作,共200卷,从三
皇五帝一直写到隋,有的篇章还写到唐,全书共五百多万字,分为“帝王
纪”、“后妃传”、“年谱”、“略”、“宗室传”、“列传”等部分,其中
“略”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严格变化,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