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95
97.195
Y
Y88
黑
黑龙江省地
DB23
方标准
ICSDB23/T2673—2020
ICS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
2020-09-11发布2020-10-10实施
发
发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I
DB23/T2673—2020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主要材料与工具要求 2
5刺绣前工序与要求 2
6施针技法与要求 4
7质检验收 6
8装裱与包装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靺鞨绣品示列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主要材料与工具示例 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靺鞨绣针法 13
II
DB23/T2673—2020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起草规则编制。本标准由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艳玲、方方、蒋丽娜、刘建东、王彦霞、袁向珍、李锁柱。
III
DB23/T2673—2020
引言
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发源于唐代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即牡丹江辖区的宁安市渤海镇及周边地区),是满族先祖粟末靺鞨人以东北特有的柞蚕丝线为刺绣原料,以“鸡爪针”等针法手工刺绣而创造的刺绣品种,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近十几年来,经过孙艳玲等传承人的创新发展,不但丰富了传统的‘鸡爪针’针法和技艺,并独创“三角针”针法,造就了绣品具有独特的刺绣技艺和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格,并形成装饰画、服饰、生活居室、旅游纪念品等六大系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名牌产品,被国内外誉为“刺绣中的油画”,是中华刺绣艺术百花园中又一朵艳丽的奇葩。
为了传承、发展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古代文明,推进绣法、针法的传承与创新,特制定本标准。
1
DB23/T2673—202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的术语和定义、主要材料与工具要求、刺绣前工序与要求、施针技法与要求、质检验收、装裱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的制作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11棉印染布
GB/T9127柞蚕丝织物GB/T13758粘胶长丝
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26380纺织品丝绸术语
FZ/T63002粘胶长丝绣花线FZ/T63007棉绣花线
FZ/T63010涤纶长丝绣花线
QB/T1959手用缝纫针QB/T1966民用剪刀
3术语和定义
GB/T26380所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渤海靺鞨绣
以牡丹江辖区的宁安市渤海镇及周边地区为中心产区,以染色柞蚕丝为绣线,应用靺鞨绣针法并手下运针走线,在棉、麻、丝绸等底料上刺绣成具有粗犷豪放、大气磅礴、逼真等特色民族风格、艺术效果的单、双面观赏品和实用品(以下简称靺鞨绣)。
注1:靺鞨绣是满族先祖粟末靺鞨人创造的刺绣品种。注2:靺鞨绣的绣品示例参见附录A。
3.2
靺鞨绣针法
以传统的“鸡爪针”针法发展为“三角针”针法为主的通过平针、接针、虚实针、乱针、铺针、施针、滚针等针法融合的借助三角针四至八层叠加、丝线并股掺色,直斜、横斜线条交叉等展现靺鞨绣特色的刺绣运针技法(以下简称针法)。
注1:针法也是刺绣线条的组织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织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效果。
2
DB23/T2673—2020
注2:根据所表达的形态,选用合适的针法,能充分地表现靺鞨绣绣的质感、艺术表现力。3.3
渤海靺鞨绣实用品
用于服饰、丝巾、围巾、披肩、领带、包、抱枕、挂件、团扇、蚕丝被、蚕丝袜、蚕丝毯等的靺鞨绣品的通称
4主要材料与工具要求
4.1底料
4.1.1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如:棉质布应符合GB/T411的要求,柞蚕丝质的应符合GB/T9127的要
求。
4.1.2应经纬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