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戏曲的发展与形态成熟
第一节戏曲的发展一.戏曲的定义与渊源1.戏曲的定义以歌舞以表演故事,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涉及到绘画、雕刻、建筑等空间艺术,又涉及诗歌、音乐、舞蹈等空间艺术。2.渊源渊源久远,与人类共生
二.戏曲的发展1.原始社会原始歌舞“巫”:古代专门的歌舞表演阶层之一2.奴隶社会俳优的出现:传说中的夏桀时代,见载于刘向《古列女传》著名的俳优:优施,《国语·晋语》;优孟,《史记·滑稽列传》3.汉代“百戏”:与“散乐”所指相同,是杂技、幻术及其它歌舞艺术的总称。角抵戏:原来是力气的竞技,后发展为技艺的竞技。“东海黄公”:张衡《西京赋》,地方戏后来进入汉代宫廷表演。两位演员,化妆艺术
4.三国时期《魏书》中“辽东妖妇”、《蜀书·许慈传》优人扮演官员5.隋唐时代“歌舞戏”:《代面》、《踏摇娘》、《拨头》、《窟儡子》“合生”参军戏
第二节戏曲形态的成熟一.宋代戏曲1.宋代戏曲繁荣的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勾栏瓦舍的大量出现
2.宋代的杂剧(1)“杂剧”一词的最早来源于唐代。(2)宋代杂剧发展特点:A、有些已经表演故事,成为宫廷表演项目之一。《梦梁录·妓乐》:“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B、有固定的结构。《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杂剧入场,一场两段。”第一段为“寻常熟事”,也称为“艳希”,即开场引子之意。目的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段亦称“正杂剧”,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C、有固定的角色。五个:末泥、副净、副末、装孤、把色等。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个装孤。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
(3)诸宫调A、始于北宋,相传是孔三传所创。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妓乐》:“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B、特点: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的部分是用若干不同宫调的曲子连接起来演唱。因而它使得表演的故事更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而曲唱的方式较之一般音乐样式更加灵活、自由。C、代表作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又称为“董西厢”
(1)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代的地方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2)代表作品,《赵贞女》、《王魁》(3)内容:书生负心与爱情苦难。(4)体制特点:唱腔自由灵活,“随口令”副末开场场数不固定角色有七种:生、旦、净、末、外、贴、丑。生、旦为主角,其他为配角。除主线以外,还穿插许多由净、末、丑角充任的插科打诨的片段。3.宋代的南戏
1.院本的定义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行院之本也”;所谓行院,见《张千替杀妻》:“你是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指倡伎的居所。故院本是在行院中演唱的本子。其本质与杂剧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金有杂剧、院本、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2.元代院本的留存数量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收录院本名目690种。二.金代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