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解剖学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
导论
骨、关节和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器官,它们占人体总重量的60%~70%。骨与骨之间借助一定的组织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起到支持体重、保护柔软器官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功能是实现位移或保持姿势。人体的基本位移运动是杠杆运动,而骨是运动的杠杆;关节起枢纽作用;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三者协调配合,完成各种运动动作。
第三章骨
第一节骨概述
骨,即骨骼,主要由骨组织构成。正常成年人共有206块骨,其中170块成双,177块直接参与随意肌运动。青少年在骨化完成以前,骨的数目多于成人。骨的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另外,力的作用、内分泌系统的控制和营养条件都对骨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骨概述
一、人体骨的组成
成人骨206块,人体骨骼组成如表3-1所示。
第一节骨概述
(一)长骨
长骨(见图3-1)分布在四肢,分上端和下端,中间为骨干,骨干中空(骨髓腔)。长骨两端的膨大称为骺,幼儿时期长骨干和骺之间有骺软骨,成年人的骺与骨干融合,融合处留下的痕迹称为骺线。
长骨具有如下特征:两端膨大,可增大关节接触面积,减小压强;长度长,可引起大幅度运动;骨干中空,轻便而不影响承载。
(二)短骨
短骨是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运动幅度小而表现较复杂的部位,例如腕部、踝部(见图3-2)。短骨具有如下特征:形状不规则,近似立方状;承受压力大;灵活。
二、骨的形态分类及其力学特征
第一节骨概述
(三)扁骨
扁骨为板状、薄而宽大,且有曲度(见图3-3),一般分布于头、胸等处,例如颅盖骨、肋骨、胸骨等。扁骨具有如下特征:宽大,有利于肌肉的附着,保护器官;具有曲度,能缓冲压力。
(四)不规则骨
顾名思义,不规则骨呈不规则形状(见图3-4),分布于颅、脊柱等处。部分骨内有空腔,能减轻骨的重量,起共鸣作用。
第一节骨概述
三、骨性标志
骨性标志是骨表面因受肌肉牵拉,血管、神经、器官的挤压,形成骨表面的突起、凹陷等形态特征部位。重要骨性标志构成关节的关节面,是重要肌肉与韧带的附着点,也是与测量有关的常用体表标志。
四、骨的基本结构活体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或附有关节软骨(见图3-5)
第一节骨概述
(一)骨膜
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以外都覆盖着一层结缔组织,称为骨膜。骨膜由骨外膜和骨内膜构成。
1.骨外膜
骨外膜由浅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穿行)和深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分化出的成骨细胞,有制造新骨质的作用)。
2.骨内膜
在骨髓腔的表面和松质的腔隙内衬着的薄层结缔组织膜,称为骨内膜。骨内膜较疏松,衬在骨髓腔面、骨小梁的表面及哈佛管内,骨内膜中的细胞分化出的破骨细胞,使骨髓腔不断扩大,起到形成新骨质和破坏、改造已生成的骨质的作用,所以对骨的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骨膜变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因而骨的修复功能减弱
第一节骨概述
(二)骨质
1.骨密质
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长骨、骨干及骺的外层,扁骨、短骨外层。骨密质具有很强的抗压、抗扭曲能力。
2.骨松质
骨松质由许多针状或片状相互交织的骨小梁(骨板)排列而成,其分布于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的内部。
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重)力和张力方向一致,能够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轻便、坚固的特点。
由于不同形态的骨的功能侧重点不同,骨密质和骨松质的分布也呈现各自的特色。
第一节骨概述
例如,以保护功能为主的扁骨,其内外两面是薄层的骨密质,叫做内板和外板,中间夹着适量的骨松质,叫做板障,骨髓充填于骨松质的网眼中。以支持功能为主的短骨和长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层的骨密质,内部为大量的骨松质,骨小梁的排列显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与重力方向一致,叫做压力曲线;另一则与重力线相对抗,以适应肌肉的拉力,叫做张力曲线,两者构成最有效的承担重力的力学系统。以运动功能见长的长管状骨的骨干,有较厚的骨密质,向两端逐渐变薄而与骺的薄层骨密质相续;在靠近骨骺处,内部有骨松质充填,但骨干的骨松质很少,中央形成大的骨髓腔。在承力过程中,长骨骨干的骨密质与骨骺的骨松质和相邻骨的压力曲线,共同构成与压力方向一致的统一功能系统
第一节骨概述
(三)骨髓
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内和骨松质网眼内。人体的骨髓分红骨髓、黄骨髓。
1.红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在幼儿时期,所有骨髓腔都充满了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除了长骨两端、扁骨和不规则骨的红骨髓终生存在,人体骨髓腔的红骨髓都为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
2.黄骨髓
黄骨髓无造血功能,当人体大量失血和恶性贫血时,黄骨髓可暂时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