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解剖学
第八章
呼吸系统
第八章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传送气体的呼吸道和执行气体交换的肺组成(见图8-1)。呼吸道包括鼻、
咽(见消化系统)、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通常,喉以上的呼吸道称为上呼吸道,临床上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指鼻、咽、喉等部位的感染性炎症;把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道具有软骨支架,当空气出入时,管壁不致塌陷,以保证空气进出的畅通。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交换气体,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不断地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入氧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
一、鼻
鼻为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时又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鼻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感受嗅觉以及对发音起共鸣等作用。鼻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构成。
(一)外鼻
外鼻以鼻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盖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外鼻可分为鼻根(鼻上部与额部相连部分)、鼻梁(鼻根下部的隆起)、鼻背(鼻梁两侧部分)、鼻尖(鼻梁最下端)、鼻翼(鼻尖两侧弧形隆突)和鼻唇沟(鼻翼两侧的浅沟)等部分。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见鼻翼翕动。
(二)鼻腔
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不规则空腔,其内面覆以黏膜和皮肤。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向前以鼻前孔与外界相通,向后经鼻后孔与咽腔的鼻部相通。鼻前孔向内的狭窄地带称鼻阈,以鼻阈为界将鼻腔分为鼻腔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固有鼻腔外侧壁可见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及各鼻甲下方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内有鼻泪管开口)。鼻腔、口腔、咽和喉的正中矢状断面如图8-2所示。
鼻腔内的黏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于上鼻甲和与上鼻甲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其黏膜呈淡黄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到嗅觉刺激;呼吸部为嗅部以外部分,呈粉红色,有丰富的血管、黏液腺及纤毛,可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及净化空气中的细菌和灰尘。
第一节呼吸道
(三)鼻旁窦
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腔,有孔与鼻腔相通。鼻旁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见图8-3)。由于鼻旁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延续,故鼻腔发炎时,可蔓延至鼻旁窦引起鼻窦炎。鼻旁窦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二、喉
喉既是气体通道,又是发音器官。喉位于颈前部,相当于第三到六颈椎体前方。喉的
位置高低因性别、年龄有所差异,一般女子的喉的位置比男子的位置稍高,小儿的喉的位置比成人的位置高,老年人的喉的位置较低。当吞咽、发音时,喉可上下移动。喉是复杂的中空性器官,以软骨为基础,借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而成。
(一)喉软骨
喉软骨作为喉的支架,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甲状
软骨最大,由左右两个方形软骨板愈合而成。甲状软骨前上部突出称为喉结,成年男子显著。环状软骨呈环状,位于甲状软骨下方。会厌软骨呈叶片状,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中间部分上缘的后面,吞咽时可关闭喉口,防止食物误入气管。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部上方,左、右各一块。喉软骨结构如图8-4、图8-5所示。在各软骨内面和会厌软骨的前后两面被覆黏膜。
第一节呼吸道
(二)喉肌
喉肌均为骨骼肌,肌腹小而细,喉肌的收缩扩张可调节声门襞的开大与缩小、声带的紧张与松弛以及喉口的开大与关闭。
(三)喉腔
喉腔为喉口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部分。喉腔上口称喉口,在喉腔的侧壁上有呈矢状位的黏膜皱襞。喉腔上为前庭襞(室襞)或称假声带;下为声襞,声襞内有韧带和肌纤维,共同构成声带。室襞与声襞之间的腔隙称喉室,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称为前庭裂,两侧声襞及两侧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为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发声时,呼出的气流由此通过,振动声带而发声。喉肌收缩可升高或降低声带的紧张度,以便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当憋气或屏息时声门裂关闭。喉腔后面观如图8-6所示,喉口后面观如图8-7所示。
喉腔内衬有黏膜,很薄,与深部组织的结合很疏松,故在炎症或过敏反应情况下,易发生水肿,使声音嘶哑,严重时可产生呼吸困难。
第一节呼吸道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支气管的位置与形态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长9~13厘米,直径为15~20厘米,在第六到七颈椎高度与喉的环状软骨相接,向下在胸骨角高度形成气管叉,随后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细长而斜行入左肺门;右主支气管粗短,向下较直地进入右肺门,故异物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二)气管、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气管由14~16个半环形透明软骨及其弹性纤维膜借环韧带连接而成。气管软骨具有支架作用,保持管腔呈开放状态,以维持呼吸机能的正常进行,气管软骨环缺口朝向后方,并借平滑肌及结缔组织膜封闭。
气管属中空性器官,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上皮,其间的杯状细胞可分泌黏液,具有吸附灰尘细菌的功能,柱状纤毛细胞的纤毛可做定向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