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冷战的背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美苏两国的战略目标和矛盾冲突。
2.冷战的过程:介绍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以及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对抗。
3.冷战的影响:分析冷战对国际格局、各国政治经济及外交政策的影响,探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同时,通过探讨国际格局的演变,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进行思考。此外,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于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进而形成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深刻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格局变化、冷战过程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难点:冷战对国际关系及各国政策的具体影响,以及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解决办法:
1.利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直观展示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案例分析,如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具体讲解冷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让学生理解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影响。
3.对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通过对比分析冷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世界秩序的长期影响。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冷战对各自国家政策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探究冷战某一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加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冷战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动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数据,增强视觉效果。
2.教学软件:利用历史教学软件,模拟冷战时期的国际局势变化,提高互动性。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获取渠道。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话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冷战是什么时期开始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冷战时期的图片,如柏林墙、美苏领导人会晤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
简短介绍冷战的基本概念、起因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冷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冷战的基本概念、背景和主要事件。
过程:
讲解冷战的定义,包括其起因、持续时间及主要参与国家。
详细介绍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
3.冷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冷战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冷战案例进行分析,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冷战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冷战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冷战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冷战对某国政策的影响、冷战时期的科技竞争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冷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冷战的基本概念、背景、主要事件及案例分析等。
强调冷战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冷战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小论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