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东欧诸国的曲折道路东欧国家走上苏联模式道路二、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实践1、苏南冲突(1)起因关于起因问题的各种观点:苏联:“在国内外政策的主要问题上执行的是一条错误路线,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路线”,南斯拉夫:苏南冲突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冲突的原因在于斯大林对南共执行的与莫斯科方针相抵触的独立政策不满。“苏南冲突实际上是苏联领导人为了冷战的需要而对集团内部进行清理和整肃的产物。”“苏南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对外关系方面和双边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矛盾。”——张盛发《1948—1949年苏南冲突原因新探》“冷战的发生使斯大林改变了对西方及东欧各国的政策,而铁托对这一政策性变化的误解造成苏南之间的重大分歧;苏南分歧的焦点在巴尔干,即南保联邦、南阿关系及希腊革命问题;斯大林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绝对服从莫斯科统一指挥和铁托坚持要保证南共在巴尔干的特殊地位导致苏南最终分裂。”——沈志华《对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可以概括为:历史问题:二战期间的分歧及战后初期双边关系的不平等。主要原因:双方在巴尔干问题特别是巴尔干联邦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根本原因:斯大林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绝对服从莫斯科统一指挥的大国利益和铁托坚持要保证南共在巴尔干的特殊地位的国家利益的冲突。经过影响给南斯拉夫造成了严重的困难,迫使南斯拉夫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率先走上改革的道路。铁托“马克思是共产党人的上帝,列宁是共产党人的耶酥基督,斯大林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任教皇,铁托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马丁.路德。”——华莱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实践三个发展时期工人自治时期(1950-1963)社会自治时期(1963-1970)联合劳动自治时期(1971年后)(2)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政治方面:党政分开,变党的领导作用为引导作用;大规模改组和精简国家机关,实行权力下放和分散管理原则;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经济方面:所有制方面,变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生产资料归劳动人民所有;计划体制方面,变国家指令性计划为自治社会计划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管理方面由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改为工人直接管理;价格体制方面,改变国家决定价格的做法,由市场决定;收入分配体制方面,减少国家控制的比例,由联合劳动组织决定;对外贸易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取消垄断制。三、1956年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波兹南事件与苏波冲突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长久以来波兰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反对苏联干涉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强烈,反苏情绪日益高涨的结果。苏共二十大的影响。苏波围绕波兹南事件的斗争(十月事件)影响:为改革扫清障碍,揭开了改革序幕。第八章
战后苏联和东欧诸国的发展与变革第一节战后苏联的历史进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僵化二战给苏联造成的人力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四五计划到1950年,苏联的工业建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令人嘱目的进展,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进行了首次核武器试验,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1倍多。但不平衡,农业未恢复战前水平。斯大林晚年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党内外出现的改革思潮进行扼杀,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对所谓“资产阶级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判运动。对党内改革派进行政治清洗,制造了“列宁格勒案件”;1953年又发生了“医生间谍案”。偏执狂病态,集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理论的禁区、僵化19大后,斯大林模式陷入危机,社会病态现象日益严重。领袖意志即国家意志斯大林去世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中国官方观点:斯大林的功过两大主要功绩建成了社会主义,使苏联在他执政的三十年里,通过社会主义道路,从落后的国家变成先进的现代工业国家。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打败德、日法西斯,结束二战做出了贡献。三方面严重错误斯大林在个人品格上有权力欲、猜疑等缺陷,在工作作风上过于粗暴,在思想方法上又有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的片面性。造成对斯大林本人的个人崇拜,尤其是个人崇拜蔓延,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前进运动的唯一动力,造成阶级斗争经常化、尖锐化、扩大化。1953年起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64年被迫下台1971年在沉寂中病逝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4.17~1971.9.11)二、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位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的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