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该内容涉及冷战时期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包括冷战的形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高一上学期所学的“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关,帮助学生梳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多极化趋势”等章节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2.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学习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文件,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
3.强化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进行理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演变:重点在于理解冷战如何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包括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瓦解。
2.冷战对世界各领域的影响:重点在于分析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深远影响。
难点:
1.冷战的历史复杂性:难点在于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包括意识形态对立、经济竞争、军事对峙等。
2.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深远影响:难点在于评估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长期影响,以及其与后冷战时期的关联。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件,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2.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进行对比,突出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深远影响。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讲授介绍冷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进行讨论。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模拟冷战时期的国际外交谈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历史情境的理解。
3.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冷战时期的关键事件,如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分析这些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冷战时期的地图、照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5.安排小组项目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冷战时期的某个特定领域,如经济、军事或文化,并制作报告,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深入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以冷战时期的世界地图为背景,提问学生:“你们能从这张地图中看出什么?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是怎样的?”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
a.介绍冷战的形成背景,包括二战后美苏两国实力的对比、意识形态的对立等。
b.讲解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包括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柏林墙的建立等事件。
c.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如政治对峙、军事对抗、经济封锁等。
2.举例说明:
a.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说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b.以柏林墙的建立为例,说明冷战对欧洲分裂的影响。
3.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讨论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b.分组讨论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等。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a.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图。
b.学生分组讨论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2.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绘图和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b.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冷战的形成、两极格局的演变、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2.强调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
2.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3.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1.冷战的形成背景
2.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3.冷战对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