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教学内容。在设计思路上,首先通过回顾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引导学生理解冷战的起源及背景。接着,详细分析冷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演变,以及我国在此背景下的外交政策和地位。最后,总结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世界稳定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素养:通过分析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2.空间观念:引导学生掌握冷战时期世界地图的分布,培养空间观念,理解地理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化理解: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高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4.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维护世界稳定的责任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5.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冷战的定义与起因:明确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一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对峙状态,强调其起因与二战后国际力量的重新布局有关。
-重点讲解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及其对冷战格局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分析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以及我国在此时期的对外关系。
-举例讲解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以及我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方针,如“一边倒”政策。
-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理解冷战如何塑造了20世纪后半叶的国际政治格局。
-突出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如美苏军备竞赛、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2.教学难点
-冷战思维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思维的特点,如何从历史角度分析其形成和影响。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冷战思维对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复杂性: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包括不同国家间的矛盾与合作。
-例如,讲解美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关系,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长期影响:理解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冷战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把握冷战对国际秩序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展望未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冷战时期的地图、重大事件时间线图表、相关历史人物的图片、以及冷战相关的纪录片片段等。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座位安排为小组讨论形式,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冷战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冷战时期的图片,如柏林墙、美苏领导人会晤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冷战时期的紧张气氛。
简短介绍冷战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冷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冷战的基本概念、起因和主要事件。
过程:
讲解冷战的定义,以及其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冲突、地缘政治的对抗等。
详细介绍冷战的主要事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3.冷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冷战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冷战案例进行分析,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冷战的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冷战对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启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冷战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冷战对经济的影响、冷战时期的文化交流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背景、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冷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背景、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