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涉及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对抗、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掌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内容相联系,通过分析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提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史料分析冷战政策及其影响;培养时空观念,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时空关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反思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增强对和平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能够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还处于适应和探索阶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冷战这一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对冷战背景、主要事件、国际格局的演变等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需要进一步激发。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对历史的认知可能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方面:首先,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提升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再次,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知识的掌握,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互动交流。
3.信息化资源:冷战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相关历史文献的电子版。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冷战时期地图)、历史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冷战时期的新闻片段,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2)提问: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引出本节课主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冷战背景及起因
-介绍冷战背景,包括战后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政策的形成等。
-分析冷战起因,如美苏在战后争夺世界领导地位、意识形态差异等。
(2)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分析冷战对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影响,如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讨论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国际格局的演变
-分析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如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
-引导学生思考国际格局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2)提问:如何评价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3)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性。
(2)总结冷战时期的历史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阅读《冷战时期的世界》相关章节,了解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2)思考:冷战对当今世界格局有何启示?
(3)下节课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思考。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冷战时期的背景、起因、主要事件和影响。
-学生能够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包括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
-学生能够识别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提升了历史分析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学生在讨论和合作学习中,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史料实证,学会了如何运用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和判断,提升了史料分析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学生通过学习冷战时期的历史,增强了时空观念,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