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冷战的主要特点、主要冲突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冷战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观点进行解释的能力。
2.培养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时空感知。
3.强化唯物史观,通过冷战历史事件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进程的复杂性。
4.增强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对国际秩序的维护作用。
5.培养全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但受限于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对冷战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对冷战的历史背景、主要冲突、主要参与国家等基础史实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尚在培养阶段,需要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讨论来提升。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有待加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因对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缺乏兴趣而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存在观点偏激或片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材。
3.信息化资源:冷战时期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国际关系地图等。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对20世纪中叶的世界有何了解?有没有听说过‘冷战’这个词汇?”
展示一些关于冷战时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简短介绍冷战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指出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冷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冷战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和参与国家。
过程:
讲解冷战的定义,强调其作为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历史背景。
详细介绍冷战的主要特征,如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斗争等。
列举冷战的主要参与国家,如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并简要介绍各国的冷战政策。
3.冷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主要冲突。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冷战案例进行分析,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全面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主要冲突。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阻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冷战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影响。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冷战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案例分析等。
强调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指出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阻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演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7.课后拓展(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