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本课主要介绍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包括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演变。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全球意识和公民素养。学生将通过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国际格局的动态变化;通过探讨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增强全球意识,认识到国际关系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反思冷战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形成对和平、发展的正确认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国际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关于美苏关系的初步知识,但对于冷战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通常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有较强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来吸收新知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图表和地图来学习,有的则更喜欢通过文本和案例研究来深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复杂,涉及多国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此外,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概念,如“冷战”、“遏制政策”、“华约”、“北约”等,学生可能对这些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此外,冷战时期的历史评价存在争议,学生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历史地图、图片资料库。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在线资源分享和讨论。
3.信息化资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相关的纪录片、历史视频资料、在线历史档案。
4.教学手段:历史事件卡片、角色扮演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冷战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如古巴导弹危机,通过提问“如果当时苏联的导弹成功部署在古巴,世界格局将如何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包括雅尔塔体系、冷战的基本概念等,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包括冷战的形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冷战结束的标志等。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美苏在冷战期间的代表性事件,如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帮助学生理解冷战的具体表现。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关于冷战时期的书籍或文章,并撰写读书笔记。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冷战时期的某个特定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在下次课上进行分享。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冷战时期的政治家,模拟历史事件,如日内瓦会议、赫尔辛基会议等,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案例分析:提供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课堂反馈(约5分钟)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冷战时期的背景、形成过程、主要事件和影响。
-学生能够区分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东西方阵营、重要国际会议和军事冲突等知识点。
-学生能够识别冷战时期的关键术语和概念,如“遏制政策”、“冷战”、“华约”、“北约”等。
2.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