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结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为目标。课程设计分为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思维、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历史思维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对比等方法,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外交策略。时空观念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冷战对国际格局的长期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秩序的演变。家国情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知识,包括联合国的成立、世界格局的变化等。此外,他们对于冷战的基本概念、起始时间以及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国际关系和历史事件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探索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喜欢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学生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对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有较高的接受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冷战的复杂性、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此外,对于冷战期间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学生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内容,确保每位学生复习准备充分。
2.辅助材料:搜集冷战时期的图片、图表、相关视频片段,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增强直观理解。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一张冷战时期的经典海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张海报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你们对冷战有什么初步印象?”
-提出问题: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冷战的了解,并提问:“冷战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简介冷战背景:介绍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以及冷战的基本概念。
-讲解冷战过程:详细讲解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强调冷战对国际关系的紧张与缓和的影响。
-分析冷战影响: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演变。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冷战对各国政策的影响,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快速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检查学生对冷战知识的掌握。
-案例分析:提供一段关于冷战时期的我国外交政策的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虑。
4.课堂提问与总结(用时5分钟)
-提问: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问:“冷战对今天的国际格局有何启示?”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学生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5.创新环节(用时5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冷战时期的国家,进行外交谈判,模拟解决冷战期间的一个具体问题,如柏林危机。
-教师点评: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情境创设、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时,创新环节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冷战时期的理解。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拓展阅读材料:
-《冷战:一部世界史》(作者:奥德·阿诺·韦斯特阿德)
-《冷战国际史》(作者:沈志华)
-《美国与苏联:冷战的起源》(作者:威廉·富布赖特)
2.拓展视频资料:
-《冷战揭秘》系列纪录片
-《柏林墙的倒塌》纪录片
-《古巴导弹危机》纪录片
3.拓展学术论文: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演变研究》
-《冷战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冷战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研究》
二、拓展建议
1.阅读拓展书籍:
-建议学生阅读《冷战:一部世界史》和《冷战国际史》,以深入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