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教学内容,围绕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展开。设计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冷战产生的背景。
2.分析冷战的原因和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及双方政策。
3.探讨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4.结合现实,讨论冷战对当今世界格局的遗留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5.总结本课要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冷战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将冷战置于20世纪后半叶的国际格局中,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4.文化认同:让学生了解冷战期间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
5.信息素养: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历史资料,提高获取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冷战的起因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和双方的战略。
难点:
1.冷战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深层次的影响分析。
2.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制作时间轴和事件列表,梳理冷战的关键节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和事件脉络。
2.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冷战期间的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3.针对难点,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冷战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结合现实案例,如北约与华约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冷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课后提供相关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冷战及其影响的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冷战时期的地图、重要历史人物的图片、冷战相关事件的视频片段、历史文献资料等。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等,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根据课程需要,设置讨论区域,确保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冷战时期的经典海报,引发学生对冷战的初步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课《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强调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为引入冷战主题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冷战的起因、过程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包括美苏双方的冷战政策、重要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北约和华约的成立,解释冷战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冷战对各自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绘制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地图,标注出主要国家及其阵营,同时撰写简短的分析报告,阐述冷战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冷战的核心内容,强调冷战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长期影响,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撰写一篇关于冷战对现代国际关系影响的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形势,思考冷战遗产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体现。
知识点梳理
1.冷战的背景与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美国的“杜鲁门主义”与苏联的“斯大林主义”
2.冷战的过程与重要事件
-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1949年北约的成立
-1955年华约的成立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72年尼克松访华
3.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与政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军事对抗、政治和经济援助
-苏联的冷战政策:推广共产主义、军事扩张、政治影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