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主要讲述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教材从冷战的起源、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冷战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内容丰富,与当今世界格局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和世界发展趋势。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国际关系演变的能力。
2.提升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现代国际格局影响的认识。
3.增强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和论证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冷战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要求学生掌握冷战是如何开始的,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冷战对国际格局的长期影响。例如,教师要详细讲解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以及1991年苏联解体象征冷战的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师要强调二战后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背后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如,讲解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以及1973年欧共体成立和1975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对多极化的推动。
2.教学难点
-冷战思维的理解:冷战思维是一种以对抗和遏制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关系思维,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形成的背景和实质。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如美苏在柏林危机中的对抗,来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思维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多极化趋势的复杂性:多极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但其形成过程和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多极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如欧盟、中国、印度等国的崛起,来帮助学生把握多极化的实质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教学视频、历史资料文档、历史图表
-教学手段:PPT演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冷战时期的经典海报,引导学生思考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特点。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为引入冷战主题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冷战的起源、美苏争霸的过程以及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冷战起源:介绍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解释其对冷战的开启作用。
-美苏争霸:分析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如柏林封锁、古巴导弹危机等。
-国际格局演变:阐述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转变,提及欧共体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等标志性事件。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1956年苏伊士危机,说明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关系。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冷战时期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冷战时期重大事件的填空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形成。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一份关于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课后研究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冷战对某一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影响,并撰写简短的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图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冷战:一部世界史》、《国际关系史纲》等书籍,以更深入地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
-影视资料:推荐观看纪录片《冷战启示录》、《美苏争霸纪录片》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和重大事件。
-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关于冷战时期的学术论文,如《冷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等,让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线课程:推荐学生参加一些在线历史课程,如“冷战与国际关系”、“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等,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拓展建议
-深入研究冷战时期的特定事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冷战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事件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冷战时期的不同外交政策: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的外交政策,探讨这些政策背后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效果。
-探讨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鼓励学生研究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