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冷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结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内容,使学生掌握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通过梳理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强化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提高学生历史时间感知能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认识。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冷战时期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冷战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难点:冷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复杂性及其对现代国际秩序的深远影响。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冷战背景和起因。
2.利用时间轴和流程图,梳理冷战的主要事件,明确冷战的过程和阶段,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3.通过案例分析,如美苏争霸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复杂性。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冷战的影响,如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关于冷战对现代国际秩序影响的短文,以此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纪录片片段、冷战相关文献电子版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柏林墙的建立,引发学生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为引入冷战话题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冷战的概念、原因、主要事件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具体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帮助学生理解冷战的紧张局势。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冷战对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填空、选择、简答题,巩固冷战知识点。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战对现代国际秩序影响的短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更多关于冷战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同学,增进对冷战时期的了解。
7.课堂反馈(约5分钟)
-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和总结。
8.下课提醒(约1分钟)
-提醒学生整理课本和笔记,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冷战:一部世界史》(作者:奥德·阿诺·韦斯特阿德),《冷战国际史》(作者:沈志华)
-文献:美国外交政策文件、苏联外交政策文件、冷战时期的重要国际会议记录
-影视资料:《冷战间谍战》、《柏林墙下的阴影》等纪录片
-网络资源:国家档案馆、历史学术网站上的相关冷战资料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冷战:一部世界史》等书籍,以更深入地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文献研究:指导学生查阅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文件,分析两国在冷战期间的政策演变和外交策略。
-影视观看: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通过视听材料直观感受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历史事件。
-专题研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与冷战相关的专题,如美苏争霸、核武器竞赛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
-学术讨论:鼓励学生参加历史学术讲座、研讨会,与专家学者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互动交流: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历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和拓展冷战知识。
-实地考察: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冷战时期的遗迹,如柏林墙遗址,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写作训练:布置学生撰写关于冷战的影响、冷战中的重大事件的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