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高中一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以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为依据,围绕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入讲解。通过分析冷战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历史思维:通过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站在全球视角,理解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提高对国际关系的认识。
3.文化认同:通过学习冷战历史,强化学生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冷战的起因及其历史背景,使学生理解冷战发生的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
②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包括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
2.教学难点
①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具体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②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启示,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策略调整。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冷战时期的地图、时间线图表、重要事件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程内容。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冷战时期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为学生进入冷战时期的背景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冷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包括美苏冷战对峙的背景、重要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冷战时期的美苏竞争,如太空竞赛、军备竞赛等,帮助学生理解冷战的实质和影响。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冷战时期的美苏力量对比图,或撰写短文总结冷战的影响。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当今世界的遗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短文,分析冷战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深入学习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资料,包括美苏领导人之间的通信、重要国际会议记录等。
-冷战对峙期间的重大事件,如柏林封锁、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的相关历史文献和报道。
-冷战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资料,包括流行文化、社会运动、科技发展等。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一体化进程等。
-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变化。
2.拓展建议:
-阅读冷战时期的历史文献和回忆录,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等,以第一手资料加深对冷战历史的理解。
-观看历史纪录片,如《冷战揭秘》、《苏联的解体》等,通过视听资料更直观地感受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参与模拟联合国等活动,模拟冷战时期的美苏谈判,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谈判技巧。
-访问历史博物馆或冷战主题展览,亲身体验冷战时期的历史遗物和场景,增强历史感悟。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选择冷战时期的特定国家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提升研究能力。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学术著作,如《冷战史》、《国际关系理论》等,以加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索冷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书籍,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冷战历史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赛,就冷战时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1.冷战起因与背景
①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②美苏意识形态对立
③美苏实力对比
2.冷战重要事件
①柏林危机
②古巴导弹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