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得体表达案例分析题库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古诗文默写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青青子衿,悠悠我思。(《诗经·关雎》)
3、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论语·为政》)
5、白毛浮绿水,__________。(唐·骆宾王《咏鹅》)
6、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唐·李白《静夜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9、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宋·陆游《游山西村》)
10、春眠不觉晓,__________。(唐·孟浩然《春晓》)
二、古诗文鉴赏
要求:根据诗文内容,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1、《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哲理?
A.知识的积累需要不断更新
B.意识形态的塑造需要源头活水
C.事物的发展需要不断变革
D.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
2、《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乐观豁达
B.感慨万千
C.壮志凌云
D.痛苦挣扎
3、《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A.雨后春笋
B.花红柳绿
C.烟雨江南
D.山水田园
4、《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对比
C.拟人
D.排比
5、《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坚强不屈
B.感伤怀旧
C.热爱自然
D.看淡名利
6、《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A.山静
B.林深
C.水清
D.景美
7、《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察角度?
A.立体观察
B.平面观察
C.路径观察
D.横向观察
8、《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喜欢西湖美景
B.惜别西湖
C.厌恶西湖
D.感慨世事无常
9、《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A.山水相隔
B.城市与乡村
C.江南水乡
D.草原风光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欣慰
B.愤怒
C.悲伤
D.厌恶
四、现代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字由“一”和“大”组合而成,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一撇一捺,一高一矮,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撇,代表人的上半身,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一捺,代表人的下半身,是人的物质世界,是人的现实、需求和欲望。一撇一捺,一高一矮,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1.文章中“人”字的构成寓意了什么?
A.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和谐统一
B.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发展
C.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D.人的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依存
2.文章认为,一撇和一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互相独立,互不干涉
B.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C.此消彼长,相互替代
D.互不相关,各自为政
3.文章最后一段的结论是什么?
A.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应当相互促进
B.人的身体与心灵应当协调发展
C.人的理想与现实应当和谐统一
D.人的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
五、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要求:根据上下文语境,完成下列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和造景手法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乙)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丙)漫步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4.将下面四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漫步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②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
③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和造景手法独树一帜。
④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A.③②④①
B.③④②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