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模拟考试
《立法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判断题(每题1分,计15分):
1-10:√√√√√X√√√√,
11-15:√√√√X
选择题(每题1分,计20分):
1、D,2、A,3、C,4、C,5、D,6、C,7、B,8、A,9、B,10、B,11、B,
12、B,13、C,14、B,15、D,16、B,17、A,18、C,19、A,20、A,
三、多选题(每题2分,计20分)
1、ABC,2、AB,3、ABC,4、ABC,5、ABCD,6、ABCD,7、ABCD,8、ABCD,
9、ABD,10、AB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5分)
1、答:立法权,是指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包括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和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
2、答:立法原则,是指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包括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
3、答:立法技术,是指立法活动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有关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的技能、技巧规则的总称。
五、简答题
1、答:我国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2、法治原则最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其应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法律应为“良法”,一是法律应得到公众普遍地服从。我国《立法法》第4条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就是我国立法的法治原则。
六、论述题(20分)
答:1、立法语言具有准确性。
(1)准确是立法语言的灵魂,是法律本质的内在要求。以我国《宪法》修改为例,2004年3月14日《宪法修正案》通过时,曾删除了一个逗号。为了删改这个逗号,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们提交了长达450余字的解释和说明。(2)优化。首先,要仔细辨别词语的含义、性质、适用范围,严格选择词义相近和差别细微的语词。其次,表达同一意思或者描述同一现象时,应当使用同一术语。最后,逻辑严谨、名实相符、搭配合理。
2、立法语言具有模糊性。
(1)模糊性是语言自身的本质特征在法律上的表现。要用语言去精确描述一个类型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描述只能不断地接近客观事实。例如,(《禁毒法》第2条)”,采用定义(违法性、成瘾性)和列举(主要毒品)相结合的形式界定毒品。(2)优化。要通过法律解释等法律方法将其模糊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由模糊性带来的随意性、多义性和不严格性损害了立法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