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探讨分析
摘要:构建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2)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数字化转型作用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制。(3)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更为显著。(4)不同特征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异质性,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制造业企业、大规模企业、高行业竞争和国有企业更为明显。(5)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着自身双门槛效应。相关研究有利于从产学研合作创新视角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经济效应和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相关领域的文献。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企业新质生产力;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新型、高质量生产力的跃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新引擎。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尖端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在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乔晓楠和马飞越,2024)。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促进了数字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互动,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不竭动能。而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技术的载体,已经成为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3》表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近几年来稳步推进,无论质和量上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扩张,数字化技术正推动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未来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涌现。那么,数字化转型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现路径如何?有效探究上述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已有关于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识别、数字化转型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上,现有文献主要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胡莹和方太坤,2024)、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视角(李政和廖晓东,2023)、生产力三要素(蒲清平和向往,2024)等相关理论层面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内涵主要体现在“新”与“质”上。“新”则指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生产力,表现为新技术、新经济与新业态统筹发展的生产力。“质”则突出创新在颠覆性技术研发中的关键作用,强调生产力的跃迁(周文和许凌云,2023;王珏,2024)。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引领的生产方式变革、生产过程重组与生产结合飞跃的综合体,本身具有高质量属性,不仅契合数实结合的发展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性和渗透性。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上,首先,数字化转型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技术和要素支撑,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战略管理方略,为模式创新构建了智能化运营的数字生态系统。通过技术、管理和模式变革,共同促进以实现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生产力跃升(张夏恒和肖林,2024)。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须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主线,加快培育数字化新型人才、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以促进产业革新(刘衍峰,2024)。最后,基于动力-要素-结构框架,从技术支持、数字要素赋能、场景重构等方面提出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充分释放数字要素潜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作用,提升全域数字要素潜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翟云和潘云龙,2024)。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虽然探讨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但并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且缺乏实证检验的深入挖掘研究。鉴于此,为填补现有研究不足,做了如下方面的补充研究:(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将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纳入统一框架,尝试从产学研合作创新视角解读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制定数字经济相关战略提供重要借鉴。(2)本文从要素密集度以及生命周期角度切入,分维度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这在文献中现有探讨。(3)探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异质性和门槛效应,验证了两者的非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