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EHS问题及法规知识.pptx
文件大小:9.32 MB
总页数:248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1.69万字
文档摘要

讲师:吴璋炅;课程大纲

EHS问题改善

EHS法律法规和EHS管理的联系

EHS法律法规要点

EHS有关的行政规章制度;EHS问题改善

EHS培训如何开展,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意识

在EHS管理中如何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消防系统的维护和监控

关于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标准和要求

职业病控制

对供给商〔分包方〕的管理

根底设施测试要求〔防雷接地、电气设备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感应雷接地概念应考虑。〕

仓储物流活动中的危害控制

设备运行和维护活动危害控制

如何使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到达效果;EHS培训如何开展,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意识;EHS培训如何开展,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意识;EHS培训如何开展,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意识;EHS培训如何开展,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意识;2.在EHS管理中如何发挥班组长的作用;2.在EHS管理中如何发挥班组长的作用;3.消防系统的维护和监控;3.消防系统的维护和监控;4.关于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标准和要求;4.关于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标准和要求;4.关于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标准和要求;4.关于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标准和要求;5.关于职业病控制;5.关于职业病控制;5.关于职业病控制;5.关于职业病控制;5.关于职业病控制;5.关于职业病控制;6.对于供给商的管理;6.对于供给商的管理;6.对于供给商的管理;6.对于供给商的管理;6.对于供给商的管理;管理原那么:

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为相关方提供平安保障和环保控制;

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相关方在EHS方面施加影响;

在供给商管理方面表达EHS方面的主动性和控制要求;;环境体系方面相关方管理内容:

合法性确认

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清单〔主要是供给商〕

供给商效劳可能会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方法〔如设备维修、绿化维护、根底设施建设等〕

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告知

环境方针告知

进入公司人员的环保宣传〔包括供给商〕

临时进入公司施工单位的环保协议和环保监控记录

供给商的提供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监测报告

供给商评价在环保方面的内容和准那么

特种效劳供给商的资质证书;职业健康平安体系方面相关方管理内容:

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清单

供给商的合法性确认

职业健康平安方针公示

对供给商产品和效劳活动的危险源识别和控制

临时进入公司效劳人员的平安协议和平安监控记录

供给商评价在OHS方面的内容和准那么

经常拜访的外部单位,特别是供方或客户处的危险源控制

产品平安使用告知

特种效劳供给商的资质证书;防雷测试:防雷减灾管理方法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已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主动申报年度检测。

防雷装置所有者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

防雷产品供给商必须具备生产许可资质,防雷测试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电气设备接地:低压电气设备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定期监测接地装置是否完好,接地电阻是否符合标准。

绝缘工具的定期耐压测试:绝缘橡胶垫、绝缘手套等;

危险品仓库可燃气体浓度和温度监控;

放射性设备射线强度检测;

医疗设施检定报告〔血压计等检测设备〕;;管理员要做到“一清三不走〞(场地整理清,没有平安检查不走,窗没关、门没锁不走,不切断电源不走)

登高作业规程〔GB/T3608-2021?高处作业分级?/2m〕

搬运设备平安操作规程〔起重机、叉车、液压车等〕

防坠落与跌落措施;

防触电措施;

夹伤、扭伤、砸伤、撞上、擦伤、拉伤、卷入、烫伤、冻伤等的预防。;;设备维修保养时:

例行保养活动属正常状况,纳入常规的危险源识别和评价中;

设备维修、改造等活动属异常情况,常规危险源识别过程无法预计活动内容,所以应对维修或改造包括新设备安装过程进行危险源识别和评价,但是可以制定一种比较简易的方式进行。〔如平安检查表法:SafetyCheckList〕;;演习的目的:

让参加演习者掌握救援、逃生和减轻伤害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应急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检验应急预案规定的预警、应急响应、处置与救援、应急保障等应急行动或应对措施的针对性、时效性、协调性、可靠性。

检验不同条件下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评价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加以完善。;演习的过程:

精心筹划;

发动和培训;

尽可能场景真实;

覆盖所有的作业条件;

人人参与,各司其职;

注意演习中的平安〔危险源〕;

总结、评价和公示;

改进应急预案并公示。;4.5.2.1

为了履行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遵守情况。

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