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李大钊青春励志的故事.docx
文件大小:2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4.41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李大钊青春励志的故事

李大钊青春励志的故事

寄语:在李大钊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对共产主义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他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李大钊青春励志的故事,欢迎阅读。

少年束发受书

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代,正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浪高一浪地向前推进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幼年时,他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等痛心的历史故事。五岁时,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十一岁那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不久,八国联军侵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祖父想让他成为一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他却沿着一个爱国者和革命者的道路前进了。他决心发愤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来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李大钊如是说,他热烈搜寻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贪婪地读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几乎手不释卷。

李大钊少年时代积累了渊博的学识追求真理,焕发着“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思想,这就为他一生壮丽的革命事业种下了根苗。

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3年,清政府北洋水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来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早稻田大学,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章士钊,二人时常共同探讨,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从中国攫取巨大利益的“二十一条”要求。李大钊参加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被推举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李大钊回述甲午战争后20年间痛史,提出:中国“待亡”已很久了!所以没有马上亡国,原因在于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形成的“均势”,此均势“牵一发,则全身俱动”。所以,欧战爆发,“正如铜山东崩,洛钟西应,而呱呱坠地之中华民国,遂无安枕之日”。不仅如此,他对日本政府的阴谋诡计洞若观火,他认为,“二十一条”是日本吞并中国之由来,是每一个中国人镌骨铭心、永志不忘的奇耻大辱。

创造青春中华

1916年5月,年仅27岁的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日本回到祖国,李大钊向国人第一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张--创造青春之中华。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

1918年,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进入北大的李大钊,很快就置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但标志着他正式投身到这个阵营的,还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青春》。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所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认为地球也有无尽的青春,人类也有无尽的青春,并且引出民族有无尽的青春,国家有无尽的青春,青年有无尽的青春。也就是说,李大钊所说的“青春”实际上就是生命活力!

他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影响,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

为何这么说呢?李大钊觉得,追求金钱权力不仅是为今天享受,更是为明天的享受,所以放弃这些追求就不仅是为了保持今日的青春,而且也是为了保持明日的青春。他认为,放弃了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便可以完完全全地保持个人人格的独立,才能以这种独立的人格,与进化的宇宙竞进。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为物的奴隶;没有物欲,也才能避免为逐物而造成的对自己身心人格的伤害。人若能做到这样,便会大水漫天不怕淹,大旱融化金石、烧焦土地不怕热,居住布满灰尘的小屋,吃糠咽菜亦可以成为尧舜。青春活力不会受到外界千变万化的影响而减弱;人的聪明才智也就不会被历史上陈腐思想观念所塞蔽。

李大钊说,这就是通往青春之道,青年应沿着这条道路,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并在自己创造的与自己的生命生活有着